上海證券報 2012-12-19 13:54:24
⊙記者李小兵○編輯邱江
虧損1.77億港元;營收同比減少85.4%;存貨較今年3月底增加35%……作為五糧液(000858,股吧)最大的經銷商,在港上市的銀基集團12月2日披露了這樣一份截至今年9月30日的“成績單”,無疑進一步加重了白酒股的“寒意”。
昨日,A股市場白酒股集體大幅下挫,銀基集團涉及經銷的三只白酒股中,五糧液收跌9.86%、瀘州老窖(000568,股吧)收跌7.49%、山西汾酒(600809,股吧)收跌10%。根據(jù)銀基集團的披露,截至今年9月30日的6個月內,酒類產品的營收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為92.9%。
存貨兇險經銷商拼力去庫存
從銀基集團財報透露的信息來看,白酒經銷商的“存貨”如今正彌漫出業(yè)績“殺手”的味道。截至2012年9月30日,銀基集團存貨為8.81億港元,較今年3月底的6.53億港元增幅達35%。雖然公司解釋稱“存貨增加主要由于銷售未達預期以及高端白酒依然是消費者商務、政務宴請送禮的首選商品,且易于保存、不易跌價的特性使其成為本集團倚重的銷售產品”,依然暗示高端白酒“奇貨可居”,但白酒市場營銷環(huán)境轉弱致使存貨被動增加而非主動“囤貨”的信息也被強烈地表達出來。
銀基集團在財報中描述了高端白酒經銷商們自2012年春節(jié)后“舉步維艱”的情形。據(jù)悉,2011年春節(jié)過后,業(yè)內白酒經銷商預期高端白酒價格將上調且對市場前景持樂觀態(tài)度,故于2011年7月至9月期間購入和囤積了大量高端白酒,導致其庫存水平普遍大幅上升。但今年春節(jié)過后,受經濟增長放緩和限制“三公”消費政策的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和意愿降低,經銷商高存貨和少資金局面使得相當一部分經銷商舉步維艱,大多面臨被動去庫存和被動加庫存的壓力,只有通過降低產品售價以減少庫存。
記者注意到,按照銀基集團的披露,在2011年中秋前夕的9月1日和9月10日,五糧液接連有過兩次提價;但今年中秋,提價卻未曾出現(xiàn)。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銀基集團對今年高端白酒營銷環(huán)境的描述。
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銀基集團的財報上,則形成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在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6個月內,其酒銷售至外部客戶的銷售額為2.18億港元,虧損1.68億港元;而2011年同期,其酒銷售至外部客戶的銷售額為15.76億港元,盈利5.39億港元。
資金鏈緊銀基打信托理財主意
存貨的增加大量吞噬著銀基集團的現(xiàn)金流。其財報顯示,公司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已從今年3月底的1.098億港元進一步減少至6980萬港元,這讓一直跟蹤銀基集團的分析人士擔憂。而截至2011年9月30日時銀基集團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則有逾2億港元。
同時,公司長期應收賬款迅速攀升。記者發(fā)現(xiàn),2011年同期,銀基集團并未就應收賬款計提壞賬,而這次,雖然應收賬款數(shù)額與今年3月底相比有所下降,但壞賬計提卻有所增加,甚至還對應收票據(jù)計提了538萬港元的壞賬,目前計提壞賬共計6140萬港元。根據(jù)披露,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應收貿易款達12.32億港元(今年3月底為14.45億港元)、應收票據(jù)3516.1萬港元(今年3月底為9362萬港元)。其中,兩個月內的應收賬款由今年3月底的10.2億港元,下降至9月底的4572.5萬港元;一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則由今年3月底的4388.2萬港元,猛增至9月底的3.26億港元,增幅達641%。
或許是迫于這種經營壓力,銀基集團提出了“探索營銷新模式”,稱期內已與信托機構和商業(yè)銀行就永福醬酒理財產品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工作。公司期待藉此未來可成為快速擴大新產品銷售規(guī)模的新平臺、新渠道。
記者了解到,今年11月,銀基集團與中糧信托、包商銀行分別在深圳、北京和包頭舉行永福醬酒信托特定資產投資理財產品推介會,擬發(fā)售永福醬酒信托特定資產投資理財產品。永福醬酒是五糧液第一款醬香型產品,2010年3月,銀基集團與五糧液集團正式簽署永福醬酒獨家經銷權協(xié)議,至2025年3月止。
資料顯示,從2008年開始就有銀行相繼發(fā)行紅酒和白酒類理財產品,主要是銀行向高端客戶發(fā)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一般都是有實物消費需求的私人銀行客戶購買。2011年8月左右,五糧液就曾發(fā)行過一款信托產品,即五糧液酒廠六十年釀神封藏限量酒投資集合信托計劃,該計劃推出后三天預約認購額就超過1000萬元。因此,銀基集團相中這個“渠道”,借此實現(xiàn)融資的意義或許會大于銷售。(來源:上海證券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