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縣融媒體中心 2024-05-16 19:12:33
五四青年節(jié)這天,瀘州市古藺縣的太平古鎮(zhèn)迎來了5位特殊的客人,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72歲,年紀最小的也已69歲。結伴而來的老人們共同在太平渡紀念碑前留下了一張合影,紀念跨越近半個世紀的“青春歲月”。
從左往右: 劉榮昌 朱思海 胡頂尤 朱思富 朱思均(陳文平未參加合影)
“很驕傲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看到它依然筆直地矗立著。上一次合照還是1977年了,那時候紀念碑剛修好,央視來太平拍攝紅軍《四渡赤水》紀錄片,給我們拍了一張合影,可惜沒有留存。”72歲的朱思海說。原來此行的幾位老人均為當年太平渡紀念碑的修建者。
眼下,伴著太平鎮(zhèn)干熱河谷氣候的,還有即便是陰天都驅(qū)趕不散的悶熱。朱思富老人回想起47年前,差不多也是在這樣悶熱的五月開工的。朱思海有三兄弟,均為石匠出身。三人自小學習手藝,尤其弟弟朱思均、朱思富技藝精湛,倆人年紀輕輕就有了“鐵人棍兒”的稱號,遠近聞名。當年朱思海兄弟仨受到本地主管部門的委托,希望他們?yōu)?935年“四渡赤水”戰(zhàn)役中的紅軍戰(zhàn)士們修建一座紀念碑。這場被譽為“長征史上光彩神奇篇章”的戰(zhàn)役,使中央紅軍在長征危急關頭,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
一聽說是為紅軍修紀念碑,三兄弟想也不想,就領著另外三人接下了任務。1977年,新中國百業(yè)待興,位于西南邊陲的古藺小城,更是盡顯了時代的艱苦本色。物資短缺,水泥是建筑中的奢侈品。然而,憑借“吃苦耐勞,肯拼肯干”的精神,時年人均還不到20歲的幾個“愣頭青”,硬是接下了這塊“燙手山芋”。
“光取材和技術的難度就相當大。我們當時只有一張潦草的圖紙,約摸能看出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沒有水平儀,我們分別用一根水平尺,一根細線拴住石頭充當線陀找直(定位橫向、縱向軸線)。”朱思富說。朱思均插話道:“這都不算啥,為了節(jié)省成本,我們在塔后的陡坡上就地開山取石,負責采石的劉榮昌腿上蹦進了鋼花,快嵌進骨頭了,我們背著他走到縣醫(yī)院,做手術才取出的。”
談起遇到的挑戰(zhàn),負責技術的朱思均、朱思富倆人頓時打開了話匣。“十根杉木棒就是我們的手腳架,三角錐體的每一面,就靠一根橫著的杉木搭著,走獨木橋似的。剩下了四根杉木,兩兩合并成各30公分寬的搭板,一人踩一根合力擔著石頭上去。”工程建立在一整個大斜坡上,安全全靠小心仔細。站在臨時搭起的木腳架上,往下望去,除了亂石,就是河水,仿佛蹲著往下一摸,就會被奔流不息的河水裹挾而去。修建難度之大,幾位當事人回憶起來仍連連咂舌。
“赤水河是光榮的河,嗨喲嗨,嗨喲嗨,赤水河是勝利的河……”細聽陣陣船工號子,還能分辨出里面縈繞著鐵錘叮咚聲。吃了一個多月的南瓜飯,幾位年輕人僅用錘子和鋼釬,硬是一點點鑿出了這座紀念碑。“驗收那天,文化館李老師爬上了木腳架,他蹲在獨木架上,一手抱著木桿,一手給我們比了大拇指,用本地話形容了我們的工程——‘簡直像鼻梁筋一樣,溜直!’”朱思富說到這里,大家的臉上漾起了會心自豪的笑意。
47年前,年輕人們用拳拳之心樹立起了太平渡紀念碑的脊梁,在太陽的朝升夕落中,它依舊傲然挺立,迎來送往數(shù)十萬人,成為了游人瞻仰的圣地。其間,有無數(shù)老年人在這里回首烽煙歲月,祈愿家國太平;有無數(shù)年輕人在這里砥礪壯志,奔赴強國之路;更有無數(shù)青少年在這里筑夢啟航,將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
47年后,拍下的照片中,六人聚齊了五人,依然按照當年合照的順序站立。英姿勃發(fā)的青年變成了兩鬢如霜的老人,笑談當年,他們音聲爽朗,眉梢不減青春軒昂的風采,眼角仍閃爍著少年般明亮的光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這座蘊含了“四渡赤水”精魂的石碑,沉淀歷史,訴說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英勇事跡;這座蘊含了“大國工匠”精神的石碑,跨越時空,銘記著“千萬錘成一器,偏毫厘不敢安”的“工匠精神”。它身上,傳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它身上,展示的是歷久彌新的匠心技藝,是我們必須保護好、傳承好的文化遺產(chǎ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我們要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堅定文化自信,強化使命擔當,守正創(chuàng)新做好古藺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工作,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古藺新篇章奉獻精神力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