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2 20:19:43
電商的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后的零售變革進程起到了什么作用?未來電商還將以何種方式推動我國消費升級?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王星平 實習編輯 王麗娜
如今的消費者,顯然早已習慣隨時隨地下單購物的生活??苫厥走^去,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我們的消費方式與習慣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零售變革后所形成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40個年頭。
改革開放40周年,伴隨我國零售業(yè)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也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隨時能下單的購物平臺、隨處可見的付款碼和當日即達的快遞等,無不表明這種改變正在持續(xù)深化。
而這些變化,無疑是電子商務在中國出現(xiàn)后而迅速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電子商務的出現(xiàn),讓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徹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也讓中國零售行業(yè)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電商的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后的零售變革進程起到了什么作用?未來電商還將以何種方式推動我國消費升級?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專家、中國科創(chuàng)百人會發(fā)起人朱克力博士進行了專訪。
電商是零售變革的“超級平臺”
從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上線下融合,從現(xiàn)金支付到移動支付再到刷臉支付……這些年,無論是消費形式還是消費場景,消費者都切身感受到零售變革所帶來的變化。
在朱克力看來,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消費領域最大的變化是供需兩端都在不斷實現(xiàn)能量級提升。
他以消費端為例向記者進一步解釋,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逐步提高,消費演變呈現(xiàn)全面多樣化升級的顯著特征。具體而言,消費總量及支出結構發(fā)生積極變化,消費品牌種類更加豐富多樣,伴隨消費觀念升級消費品質逐步改善,消費群體的年輕化趨勢更加明顯,消費成交從大城市集中向大中小城市分散,消費市場逐步由國內向海外拓展,消費體驗方式更加便捷多樣。
“尤其是近十年來,城市享受型消費需求迅速增加,服務消費占比不斷上升,品質型高端化消費需求旺盛,個性化、定制化和優(yōu)選消費需求成為消費潮流,共享經濟消費需求和網絡消費方式覆蓋面越來越廣。”朱克力說。
作為從2007年開始致力于推動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專家,朱克力可謂親歷了中國電商快速發(fā)展的20年,也見證了20年電商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所起的意義。
朱克力認為,電子商務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零售變革中充當了超級平臺的角色,對零售變革進程起到了具有關鍵意義的積極作用。
而電商二十年,也在經歷著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被刻上時代的烙印,當然也影響著當初的那個年代。
據朱克力介紹,2009年到2012年是傳統(tǒng)電商時代,電商概念在全民迅速普及,與此同時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也在迅速崛起;2012年到2016年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移動轉型與消費升級并行;2016年至今是新零售開啟的新時代,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逐漸顯現(xiàn),這也將為未來零售變革寫下一個新的注腳。
推動低線級城市消費結構快速趨近于一線城市
但一個時代的變革,往往不只是局限于部分人群,而是所有人群的感受,消費的變化亦然如此。
今年以來,對于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這一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且至今還沒有定論。但從過往的采訪經歷來看,對于低線級城市的消費群體來說,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認為這些年自己是處于一個“消費升級”時代,他們認為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電商的渠道下沉。
事實上,隨著城市人口紅利逐漸消退,電商平臺都開始嘗試將渠道下沉。無論是電商界“網紅”拼多多的迅速崛起,還是阿里巴巴年度活躍消費者突破6億大關,這些平臺都認為很大程度的增長是來源于低線級地區(qū)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電商渠道的下沉,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三四線、甚至五六線城市消費的升級。
在朱克力看來,消費升級的本質,在于新消費場景的產生與基礎消費場景的變化。電商融入三四線城市直接帶來的就是將傳統(tǒng)線下消費以極快的速度向線上轉移,同時O2O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又使線上流量基礎以高效率向線下再賦能,這樣整個經濟學模型中的利益相關方在一個預測期內都是獲益的,因此電商新經濟融入三四線城市促進了消費升級,而且這種升級直接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
“原本一二線城市和低線級城市的消費結構是大相徑庭的,電商的出現(xiàn)形成了一個新動能意義上的拉力,將低線級城市的消費結構向一線城市的消費結構快速拉近,這種速度是純線下所達不到的。”朱克力表示。
朱克力認為,隨著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電商還會繼續(xù)向低線級城市下沉,預計3到5年內會完全成熟。與此同時,電子商務與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也將會給改革開放帶來持續(xù)不斷的新動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