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1 00:23:06
3月2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之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在談及中美關系時,李克強表示,中美打貿易戰(zhàn)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沒有贏家?!拔蚁Mp方要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避免打貿易戰(zhàn)?!贝送?,李克強還指出,中國將繼續(xù)推進擴大對外開放,包括在服務業(yè)、制造業(yè)、商品等領域。希望美方不要丟了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每經編輯 張懷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畢陸名
自2018年初以來,美國頻繁對華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中美經貿關系面臨考驗。對于當前的中美經貿關系,中方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
3月2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之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在談及中美關系時,李克強表示,中美打貿易戰(zhàn)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沒有贏家。“我希望雙方要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避免打貿易戰(zhàn)。”
與此同時,李克強指出,中國將繼續(xù)推進擴大對外開放,包括在服務業(yè)、制造業(yè)、商品等領域。希望美方不要丟了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在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去年中美貿易規(guī)模已經達到5800億美元。能走到這一步是依靠市場,是按照商業(yè)規(guī)則來推進的,否則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總量。“當然,我們不愿意看見有比較大的貿易赤字,不僅是對美國,我們希望貿易總體平衡,否則的話難以持續(xù)。”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此前多次強調,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影響到美國國內相關產業(yè)和就業(yè)。這也成為美方對華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借口。
從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增長14.5%,自美進口1.04萬億元,增長17.3%,對美貿易順差1.87萬億元,擴大13%。
然而,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并非由中國造成,而是中美貿易結構所致。對于如何縮減貿易逆差,李克強也在記者會現場為美國“支了招”。他強調,中國將繼續(xù)推進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包括在服務業(yè)、制造業(yè)、商品等領域。“其實美方企業(yè)是可以抓住機遇的,但同時我們也希望美方能夠放寬對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我們會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希望美方不要丟了這個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清華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丁一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對中國采取貿易限制措施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的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讓美方越來越感受到威脅,所以貿易成為美國企圖制衡中國的一個重要工具。
丁一凡告訴記者,美國一方面聲稱逆差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卻在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方面實行嚴格的管控,美方對這樣的政策應該有所反思。
3月11日,商務部部長鐘山在兩會記者會上也強調,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結構性的,中國在貨物貿易上有順差,而美國在服務貿易上有順差。美國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寬,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
丁一凡認為,中美之間的貿易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商品買賣,而是已經融入全球生產鏈當中。由于中美雙方貿易存在很強的黏性和互補性,一旦雙邊貿易關系受到破壞,任何一方都難以承受后果。所以,大規(guī)模貿易戰(zhàn)很難打起來,但局部的貿易摩擦可能存在。
今年將迎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使數億人脫貧。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李克強在昨天的記者會上指出,“我們愿意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繼續(xù)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的總體稅率水平。”他強調,對抗癌藥品等要較大幅度降低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
對于服務貿易,雖然中國服務貿易存在逆差,進一步開放服務業(yè)會付出一些代價。但李克強強調,下一步重點要放寬服務業(yè)的準入,比如說在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會加大放寬準入力度,在一些方面逐步放寬甚至取消股比的限制。“我們還會全面放開制造業(yè),在這方面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我們將保護知識產權。”
丁一凡告訴記者,美國在服務業(yè)方面對中國是保持順差的。“中國放寬服務業(yè)的準入,一方面體現了大國姿態(tài),另一方面,對發(fā)達國家企業(yè)而言,也是巨大的商機,因為中國服務業(yè)的市場十分巨大。”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6991.1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出口15406.8億元,進口31584.3億元;服務貿易逆差16177.4億元。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對于服務業(yè)的需求會擴大。相比于國內旺盛的需求,服務提供能力還未做到完全匹配。伴隨著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變?yōu)橄M驅動,將衍生出大量服務需求和服務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