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30 00:26:40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大量從業(yè)者加入直播市場寄望分得一杯羹,而潮水漸退后,2017年直播行業(yè)的機會在哪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行業(yè)一線,通過對直播平臺、網紅、創(chuàng)業(yè)者、行業(yè)專家的多方采訪,試圖還原“火熱”直播后的真實現狀。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編者按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謂是直播行業(yè)的生動寫照:一邊是如火如荼的千億資本“加持”,另一邊卻是依靠融資支撐,難尋商業(yè)模式的直播平臺。而2017年伊始光圈直播“倒閉”事件,再度引發(fā)業(yè)內關注,加速了行業(yè)洗牌的速度。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大量從業(yè)者加入直播市場寄望分得一杯羹,而潮水漸退后,2017年直播行業(yè)的機會在哪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行業(yè)一線,通過對直播平臺、網紅、創(chuàng)業(yè)者、行業(yè)專家的多方采訪,試圖還原“火熱”直播后的真實現狀。】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其實直播圈子里的人都很享受在‘風口’的感覺,風停了會死掉一大批,但是誰都不愿意在這之前停下腳步。”這是在2016年直播圈融資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趕在“洗牌期”來臨前,獲得數億美元投資直播公司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王邁這樣感嘆。
而估值5億元的光圈直播倒閉,再次引發(fā)市場對直播行業(yè)的關注。“這件事情帶給行業(yè)一定打擊,我也聽到一些同行有裁員、縮減業(yè)務和投放的消息”。談到這件事,王邁微微皺了一下眉頭。
如今,接觸直播已經1年多,王邁用“迷茫、新奇、爆發(fā)、挑戰(zhàn)”概括這個過程。“之前一個項目投入500萬元、600萬元像喝水一樣簡單。”2017年2月26日,王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變化正在發(fā)生,在王邁看來,現在不論是決策還是融資都變得更加謹慎,而直播的很多玩法也都被試完了,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是下一步該怎么走?
“外熱內冷”的迷茫:寧可錯投,不可錯過
2016年初,本來從事營銷工作、還是一個“外行人”的王邁無意間接觸到直播。
當時,直播行業(yè)仍是一片火熱。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網紅行業(yè)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網絡直播的市場規(guī)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達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與此同時,巨額資本加持直播行業(yè),從YY、斗魚、熊貓TV,再到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的紛紛入局。國內資本市場似乎都在遵從著一個共同的認知:“寧可錯投,不可錯過。”
相較于外部的火熱,由于項目對接偶然接觸到直播的王邁則用“迷茫”來概括當時業(yè)內的狀態(tài)。
王邁回憶稱,盡管當時外界也開始對直播有了一些聲音,但業(yè)內對直播并未形成明確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大家還把直播和秀場放在一個維度,單純地覺得是一個看美女的地方;另一方面,說起自己從事直播,當時甚至會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排斥。
一切似乎并未形成清晰的脈絡,但是基于對市場的判斷和前景的預期,瞅準時機,王邁和伙伴們組建了一只涵蓋產品、技術、市場方面的團隊,進軍直播。
王邁及團隊伙伴開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調性,從原本單純的眼球效應、美女經濟開始做出一些正面引導。“當時我們想,既然美女可以直播,明星、企業(yè)也可以直播。”
組建好團隊,調整好調性,王邁及團隊在2016年3、4月開始做項目,逐漸嘗試在晚會活動時進行手機直播探班。經過兩三個月的“試水”,王邁及其團隊的心態(tài)從迷茫轉為新奇,分羹直播市場蛋糕的期待逐漸成形。
“百團大戰(zhàn)”的火爆:風還沒停誰都想體驗
彼時,和王邁一起參與直播的朋友斷言,直播將會在2016年火起來,事實也印證了當時的這個判斷。
很快,行業(yè)開始被“引爆”,在資本“加持”下,直播像是始料未及的一場煙花綻放。
2016年3月,小米黑金直播出場;4月7日,在《歡樂頌》發(fā)布會上,劉濤直播吸粉71萬;4月21日,Papi醬廣告拍賣直播競拍價達到1800萬元;5月10日,雷軍在小米直播中的露臉贏得超過20萬粉絲的關注;5月16,羅振宇一本起拍價為2.55元的書籍,最終以30260元的價格在優(yōu)酷直播中拍出;5月18日,宋仲基的北京粉絲見面會直播贏得了1100萬人的在線觀看。
這帶給從業(yè)者的變化十分明顯,以前是拿著直播資源找企業(yè),人家不愿意搭理,而此后即便是坐在辦公室,也有企業(yè)上門合作。王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道,雙方的角色像是換了過來,行業(yè)站在“風口”等起飛。
與此同時,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直播一夜之間都涌入市場,類似京東、淘寶、蘑菇街等平臺也開始做垂直領域直播,“直播+”的概念也被提出,企業(yè)也開始選擇用直播的方式召開發(fā)布會。
忽然之間,直播行業(yè)“百團大戰(zhàn)”的大幕拉開,直播從業(yè)者“跳槽”、“薪金翻倍”的消息不絕于耳,各大直播平臺開始了一場“燒錢、搶人、融資、圈地盤兒”的爭奪戰(zhàn)。
值得注意的是,王邁也直言,直播行業(yè)的變化也面臨著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刷流水”現象十分普遍,主播數量、粉絲數量、收入數量、在線觀眾數量難辨真假,大部分直播平臺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另一方面,直播行業(yè)也面臨著內容“打擦邊球”的現象和日趨嚴格的監(jiān)管政策。
此外,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平臺的想法和理念也逐漸形成矩陣。例如,映客的定位是社交,一直播的定位則是媒體,直播怎樣實現“商業(yè)化”成為焦點。
王邁也坦言,在直播行業(yè)能體會到站在“風口”的感覺時,只要風還沒停,誰都愿意體驗一下,加速自身的資源積累和成長。
趕潮退潮的尷尬:大部分人不知該怎么走
直到2016年底的最后一輪直播融資,還能用“容易”來概括,只要提出較為明晰的商業(yè)模式,就有人愿意投入,而王邁的團隊也幸運地趕上最后一波“潮水”,融到數億美元。
不過,王邁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直播的“商業(yè)化很差”也成為業(yè)內共識,即便是投資人,也偏重于戰(zhàn)略投資,希望用直播切入更大的市場。
根據王邁的經驗,當下,倘若僅是單一做直播,或許難以獲得資本青睞,投資人更偏重于把直播作為工具,應用于產業(yè)鏈精準一環(huán)的項目。
在2016年直播行業(yè)各大平臺的火熱競技后,隨著估值5億元的光圈直播倒下,無法逃避的“洗牌期”隨之而來。王邁稱直播已慢慢遇到瓶頸,進入“擠泡沫”時間。
在王邁看來,如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2017年行業(yè)一定會迎來洗牌,但是洗牌的方式尚不可知。王邁對洗牌的方式作了三種設想:第一種,按照小、中、大的規(guī)模有序倒下;第二種,以“一刀切”的模式迅速整合行業(yè),形成“紅的特別紅,死的特別快”的局面;第三種,也很有可能出現一個明晰的商業(yè)模式和行業(yè)的分水嶺,符合規(guī)則的將會“跨過”,其余的則被淘汰。
對于未來,王邁的思索是,和普通的互聯網工具不一樣,對直播平臺來說,人具有較大作用,具有個人魅力的主播將會對平臺發(fā)展有較大的作用。此外,大而全的直播平臺將越來越少,開 一個頻道或者欄目運營直播的“招數”很難奏效,傳統的商業(yè)模式是把直播當做產品來經營,未來直播則更多是一種場景應用。
一線觀察
直播變局下主播不僅要顏值 頂尖網紅分走80%以上收入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如今的直播早已不是最開始那么簡單,不僅要顏值高,還需要知識儲備”。從2014年就開始接觸直播的栗子顯然已經嗅到了直播行業(yè)的變化。
同樣于2016年接觸直播的大白也告訴記者,現在的直播和自己最初接觸時相比,出現了一些明顯的“門檻”。
理想與現實:要求越來越高收入難支撐生活
2016年接觸直播的大白,起先直播的對象是寵物狗,后來衍生到直播生活狀態(tài)。如今,讓大白記憶猶新的一次經歷則是“心肺復蘇”直播,要求主播掌握足夠的知識。
早在2014年開始接觸短視頻,后來又開始直播的栗子,現在每逢大型直播都要帶上自己的“百寶箱”。“如今的直播不僅要顏值高,去一些大型活動,直播前還要準備移動電源、wifi、自拍桿、補光燈;直播過程中要和粉絲互動、回答問題;直播后還要學會總結”。栗子顯然已經嗅到了直播行業(yè)的變化。
主播寧寧還提到,有時候接到年度盛典要連續(xù)直播幾個小時,很多主播生病打點滴也還在堅持直播,真的是“痛并快樂著”。
對于普通主播來說,靠直播賺錢并不容易。某直播平臺負責人張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女網紅、三四線女演員、模特這部分在主播中僅占2%~5%比例的群體,分走了80%~90%的收入;剩下的則是在某領域擁有一技之長、具有個人標簽的個性主播及一些業(yè)余的“素人”直播。
多位主播告訴記者,難以依靠直播打賞支撐生活。主播李萌也稱,平時只是通過直播賺點零花錢。此外,李萌由于對平臺分成模式的不滿,前前后后換了6、7個平臺。
張曉表示,主播收入并非如外界傳言輕易過萬,更多的收入數據來源于平臺頭部主播,行業(yè)水平實質上參差不齊。
對于行業(yè)內的諸多現象和從業(yè)者的不滿,齊齊直播平臺運營管理者史賀楠則頗為樂觀。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2016年的變革,由于平臺和主播相輔相成,各大平臺的“分成”模式也將規(guī)范完善,高質量的主播勢必得到高收益。
轉型艱難:網紅變身明星沒那么簡單
除了收入參差不齊,主播的個人發(fā)展生涯還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
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像Papi醬一樣的頭牌網紅少之又少,90%的網紅未能實現變現。而隨著粉絲經濟的發(fā)展,“電商直播”也是連接受眾和網紅,使得網紅獲取更多收益的一種有效方式。據《2016中國電商紅人大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電商紅人產業(yè)產值為580億元。
如今的栗子也樂于在直播平臺售賣商品,她認為這能拉近觀眾距離,也有助于理解產品。
同時,有主播稱希望通過直播這種方式擁有參與網絡電影、進軍影視圈的機會。這一市場需求和汪海濱的設想十分契合。資深互聯網視頻直播行業(yè)人士、齊聚科技CEO汪海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把旗下的一些直播平臺打造成線上電影廠,把平臺上具有才藝和顏值的主播輸送給網絡電影,為網紅變身明星打造一條便捷的上升通道。
不過,張曉認為直播平臺僅是提供給主播一個被看到的“窗口”,最終能不能進入青睞的圈子,還取決于行業(yè)和社會的統一標準。
行業(yè)解剖
直播洗牌進入下半場 平臺倒下“冷凍”資本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2016年,視頻直播進入紅海,出現近千家直播公司同時涌現的壯觀場面。2017年伊始,估值5億元的光圈直播倒閉,一時間,關于直播行業(yè)的死亡潮來臨之說甚囂塵上。
TMT領域知名研究人士布娜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播平臺內容空洞、同質化嚴重,已引發(fā)觀眾的審美疲勞,在經歷狂熱過后,鑒于直播平臺的運維成本非常高,引流也會越來越困難。
不過,垂直類平臺則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zhàn),呱呱財經直播平臺負責人李磊表示,未來更加細分的垂直直播平臺可能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多平臺“倒下”行業(yè)加速洗牌
光圈直播官網已無法正常訪問,在百度搜索“光圈直播”,相關搜索內容都是“撤資、欠薪”。這一局面的背后,則是其頗高的估值和資本曾經的青睞。據人民網報道,光圈直播2015年9月得到由合一資本、紫輝創(chuàng)投、協同創(chuàng)新3家投資的1250萬元天使輪融資。當時的光圈直播估值已超過5億元。
光圈直播的“倒下”,只是直播平臺現狀的一個側影,易觀互動娛樂分析師王傳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6年,直播從業(yè)廠商圍繞用戶流量展開了跑馬圈地的爭奪戰(zhàn),在此階段,幾乎完成了以美女顏值、奇聞軼事、明星舔屏為推廣手段的用戶拉新。
不過,爭奪戰(zhàn)的背后則是內容的匱乏。艾媒咨詢顯示,77.1%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存在低俗內容,90.2%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的整體價值觀導向為一般或偏低。
據記者梳理,截至目前,趣直播、微播、網聚直播、貓耳直播、咖喱直播、美瓜直播等多家直播平臺已經下線或暫停服務。
齊聚科技CEO汪海濱認為,目前的網紅直播還處于混戰(zhàn)階段,最終獲得用戶的直播公司才能生存下去。2017年過后,大部分直播平臺將可能會因為定位模糊、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而面臨倒閉或者被其他平臺收購,而一些人氣很高,具有良性生態(tài)模式的直播平臺將會獲得長久生存和發(fā)展。
多位業(yè)內人士認為,內容匱乏是行業(yè)加速洗牌的重要誘因,直播泡沫正在破裂,未來大而全的直播平臺少之又少,2017年垂直平臺將會迎來“升級”。
垂直類平臺“寒冬”突圍
毋庸置疑,行業(yè)加速洗牌和垂直類平臺的“新機”是2017年直播下半場的發(fā)展趨勢,而助推直播行業(yè)發(fā)展的資本也或許將發(fā)生“變革”。
據云投匯大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國共有31家網絡直播公司完成36起融資,涉及總金額達108.32億元。
艾媒分析師認為,在線直播行業(yè)除了人力成本外,還需要購買大量價格昂貴的專業(yè)設備和支付寬帶的費用,目前許多直播平臺都在虧損,或者是靠融資在做支撐。
在汪海濱看來,2017年將是資本回歸理性的過程,但是好的企業(yè)依然不會收縮自身的業(yè)務和資本;相對而言,不具有市場沉淀、之前盲目殺入市場拿到錢就開干的初創(chuàng)公司,可能會面臨巨頭的蠶食和資本的寒冬。
汪海濱預判2017年垂直類直播平臺將會獲得龐大的目標用戶,資本將會集中在幾大定位清晰、運營模式優(yōu)質高效、人氣旺盛的直播平臺,也將會有資本看好財經、教育等垂直細分領域的直播公司。他提醒道,上述領域即便被資本投入也并不意味著能獲得巨額利潤。這需要一定的決心和勇氣,只求快速變現的互聯網產品是難以持續(xù)生存的。
(應被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呱呱財經負責人李磊,主播栗子、寧寧、大白、李萌,直播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王邁,某直播平臺負責人張曉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