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3 20:16:33
6月13日,此前持續(xù)暴漲的次新股出現集體“跌停秀”,超過20只次新股被牢牢鎖死在跌停板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次新股迎來“悶殺”并非無跡可尋,在節(jié)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整個次新股板塊尾盤齊齊跳水。從6月13日的龍虎榜數據可以發(fā)現,在繼“帶頭大哥”謝幕次新股之后,又有大量小規(guī)模資金出逃。
每經編輯 胥帥
每經記者 胥帥
端午節(jié)后的首個交易日“開門黑”讓投資者沮喪無比,尤其是深陷次新股炒作的投資者,面臨整個板塊近乎全線跌停的殘忍現實。6月13日,此前持續(xù)暴漲的次新股出現集體“跌停秀”,超過20只次新股被牢牢鎖死在跌停板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次新股迎來“悶殺”并非無跡可尋,在節(jié)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整個次新股板塊尾盤齊齊跳水。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也在6月13日報道《次新股擊鼓傳花炒作近尾聲 帶頭大哥悄然撤退?》為投資者提前預警。從6月13日的龍虎榜數據可以發(fā)現,在繼“帶頭大哥”謝幕次新股之后,又有大量小規(guī)模資金出逃。
次新股上演跌停潮
端午節(jié)后的首個交易日滬指大跌3.21%,幾乎吞并了5月31日的大陽線。而最為慘烈的是整個次新股板塊,在今年1月上市的次新股中,共超過20只被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位置,占今日跌停股的10%。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遭遇跌停的次新股似乎在早盤開出后就展現疲軟走勢,人氣股第一創(chuàng)業(yè)直接低開4.38%后迅速殺跌至9.29%,并在尾盤被打至跌停板。另一只次新股可立克更是在午盤之后就迅速打向跌停位置,直至收盤都未被打開。
而從盤后龍虎榜數據來看,買賣方的主角依然集中在游資營業(yè)部,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明星游資。第一創(chuàng)業(yè)賣方營業(yè)部席位中,華泰浙江分公司及華泰深圳益田路分別居于賣二、賣三席位,分別賣出了4296.15萬元、2455.51萬元。但從全天成交的金額來看,賣方游資的拋壓力量并未占據絕對優(yōu)勢。第一創(chuàng)業(yè)賣方營業(yè)部合計為2.18億元,僅占其全天成交28.16億元的7.75%。僅有可立克的賣方營業(yè)部成交比例稍高,達到了11.1%。
那么到底是誰在賣?如果按照第一創(chuàng)業(yè)賣五席位1872.33萬元的成交金額進行推算,那么剩余席位賣出第一創(chuàng)業(yè)股票的成交金額都是低于1872.33萬元。而今日同樣跌停的東音股份,其賣五席位的成交金額甚至更低,僅達到329.02萬元。如果按照55.95元的均價作為賣出價計算,這一數字僅能賣出5.88萬股,即接近600手。而從成交比例和成交金額來看,次新股的拋壓或并非來自于傳統意義上的超級大戶,而是來自于稍小規(guī)模的資金。
主力游資輕倉抄底?
更為蹊蹺的是,在買方營業(yè)部中,國海濟南歷山路和中信杭州四季路再度出現在次新股龍虎榜席位之中。而今日再一次集中買入了可立克,其中國海濟南歷山路、中泰榮成石島黃海中路這兩家山東游資分別買入了3993.53萬元、2318.21萬元可立克,分列買一和買三席位。而中信杭州四季路買入了3080.09萬元可立克,居于買二席位。而中信上海淮海中路、國泰君安上海福山路這兩家明星游資則買入了第一創(chuàng)業(yè),分別買入了4255.58萬元、2593.28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這批次新股走出的局部“牛市”中,國海濟南歷山路和中信杭州四季路正是幕后大推手。二者屢屢“同進同出”可立克、華自科技等多只次新股。但是在6月次新股屢屢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的期間中,國海濟南歷山路和中信杭州四季路已有悄然退身的跡象,在端午節(jié)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已經出現提前拋售的苗頭,并且主動買入力度遠不及5月。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注意到,盡管上述游資在6月13日買入跌停次新股,但相較之前的大手筆運作,其輕倉博反彈跡象更為明顯。在5月份,國海濟南歷山路在華自科技一只次新股上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了7.36億元,期間更是有連續(xù)超億元買入的大手筆,而今日國海濟南歷山路買入可立克的3993.53萬元遠遠不及此前的運作規(guī)模。與此類似的包括中信上?;春V新罚湓?span lang="EN-US">6月1日左右連續(xù)買入了1.4億元的第一創(chuàng)業(yè),成為炒作第一創(chuàng)業(yè)的主要推手。而其今日買入第一創(chuàng)業(yè)的金額僅僅是此前6月1日買入的“零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