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0-15 11:58:30
為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深化“小學作業(yè)不回家”,推動“雙減”落實落地,國慶節(jié)前,成都市教育局發(fā)布工作提示,規(guī)范作業(yè)管理“六條”規(guī)定,要求中小學要科學合理布置作業(yè),不在班級群里布置打卡式作業(yè)、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yè)……
關于家庭作業(yè),“母難慈子難孝”“歲月難靜好”的極限拉扯仿佛就此得到拯救,讓我看看是誰的嘴角在上揚?不過,不打卡,班級群就安靜了嗎?不打卡,就不布置作業(yè)了嗎?孩子需要什么樣的作業(y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班級群?
不只成都,已經有多地針對班級群打卡一事發(fā)布新規(guī):福州去年已取消安全教育平臺打卡,長沙4月明確提出:“教師不得在班級群或APP布置‘打卡’式作業(yè)”“不得公開點名批評”。
習慣養(yǎng)成是根本,了解學情是責任,形式大于內容、留痕式打卡應該停止。開學一個多月,一些關于寫作業(yè)打卡的新聞見諸媒體,一家長抱怨8個作業(yè)錄7個視頻。試問,如果一個班50個學生,一個孩子錄7個視頻,全班家長一天貢獻超過300條視頻,這是拍短劇的節(jié)奏嗎?學習的初心一旦演化成任務心態(tài)作祟,自驅力將嚴重消解。
班級群里看似整齊劃一的打卡,暗藏多少越俎代庖?天知地知家長知,老師亦知。教育,旨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養(yǎng)與能力,班級微信群、QQ群或釘釘群的“打卡式”作業(yè),容易本末倒置,將本該注重過程的學習,變成“打卡交差”人浮于事。同時,“看某某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成引戰(zhàn)口頭禪。PK場域在校內與家庭間轉化膠著,蔓延成新型攀比。
“奇葩作業(yè)”“形式作業(yè)”叢生,已超出學生認知范圍,成為枷鎖。一些學校出于環(huán)保教育目的,布置的“環(huán)保作業(yè)”讓家長們苦不堪言,更催生相關網(wǎng)絡業(yè)務、網(wǎng)絡熱銷——空牛奶盒,已剪開洗凈晾干,28元100個包郵;空筆芯,真實用完、拒絕放墨,100根,21.14元……都是為拯救未完成環(huán)保作業(yè)開發(fā)的“新營生”。方法與對策一旦用錯了地方,素質教育便已離題萬里。
近日,浙江臺州一家長跪在校門口喊話“取消釘釘”,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雖然教育部門回應與釘釘無關,但“釘釘”二字顯然戳中許多家長的敏感神經,引發(fā)共鳴。科技是為了教與學的雙向便利,而不是唯形式論,增加焦慮和抱怨。
建群初衷,是確保每位在繁忙生活中奔波的家長,不至于漏掉關于孩子的重要訊息。“老師,××沒有帶水杯,請他/她到校門口來拿一下。”“老師,××容易出汗,幫忙墊一下汗巾。”此類消息頻繁彈窗不勝其擾。老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而非某個孩子的“保姆”。切莫讓老師的懇切叮嚀、孩子的學情報告、學業(yè)的盲區(qū)診斷,淹沒在日?,嵥楹榱髦?。
班級群是跨越時空限制的交流平臺,家校共建“加速度”,卻也背負“雙刃劍”。班級群成了家校溝通的江湖,有了更多別名:“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刻意討好的老師“夸夸群”;“收到!”“好的!”——任務回復“刷屏群”;老師家長互懟叫囂“壓力群”……拒絕怕不禮貌、點贊又不遂心、跟帖嘆太無奈,老師和家長都有苦難言。這類打卡可以不必整齊劃一,以保持信息傳遞的純粹。
家校溝通的群,架起的是家長和老師的連心橋,它講求公平、尊重、交心。重慶市武隆區(qū)一小學,一家長因回復“不參加”研學,被移出群聊;江蘇連云港灌云縣一家長因為質疑家委會高價采購物資,被移出群聊;河南焦作一學生父親因回復“家長又有作業(yè)了”,被移出群聊……家長有表達訴求,老師有解釋義務,怎能一“踢”了之?“群主”不是一言堂,勿因“權力”傾斜了天平。
有騙子也正是深諳班級群的“游戲法則”,一擊即中。近日,常州市反詐騙中心接受害人報警稱,有人冒充老師,在班級群里發(fā)收款碼,直到班主任發(fā)現(xiàn)才被曝光。也有的家長毫不見外,把班級群歸為營銷群,商品推廣、拉票集贊。福建一家長甚至在群內連發(fā)不雅視頻撕另一家長,隨后該群被老師解散。社交邊界感的消融,使家校溝通平臺遭遇“無妄之災”。
為教育部門“不打卡”政策叫好的同時,家長也應“人間清醒”:這不是責任松綁,更不是放任自流。
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事,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精簡不必要的打卡,可以讓教育告別虛浮于形式的監(jiān)管,回歸注重實質的內里。不打卡不代表高枕無憂,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別忘了以身作則。流于表面的無效打卡應該廢止,承載關鍵內容的消息,應該及時“在看”。
還素質教育本來的模樣,不再困擾孩子和父母。正如教育局提示中所說:各學校要根據(jù)不同學科特點,合理布置書面作業(yè)、體育鍛煉、藝術欣賞、勞動實踐等多種類型作業(yè),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yè)。他們可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他們可以“鋤豆溪東,正織雞籠,溪頭臥剝蓮蓬”;他們還可以“忙趁東風放紙鳶”“急走追黃蝶”……別讓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停留在“廁所社交”。
教育應以人為本,家校溝通因線上而便捷,因線下而鮮活。父母和老師的初心,都是家校合力,與孩子攜手向著更美好的人生前行。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荀超 吳德玉 張崢 編輯/梁慶 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