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4 09:23:32
每經評論員 王硯丹
上周,受俄烏局勢影響,A股市場波動顯著加大,上證指數盤中跌破3200點關口,一周收跌4.00%,深證成指一周收跌4.40%,創(chuàng)業(yè)板指一周收跌3.03%。
每次非理性大跌沖擊市場情緒時,“自救潮”就會在A股上演,常規(guī)動作包括股東增持、公司回購股份、實施股權激勵等。而這一次,上市公司維穩(wěn)股價又增添了新動作:主動公布最新經營情況。
比如,3月7日晚間貴州茅臺首次披露月度經營數據:1~2月凈利潤為102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0%左右(整體超出市場預期)。此外,圓通速遞、片仔癀、藥明康德、天賜材料、珀萊雅、通威股份等紛紛“秀肌肉”,公布1~2月經營情況。據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至3月11日收盤,至少有5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月度經營數據。
上市券商盡管沒有公布月度具體財報數據,但如東方證券、中金公司等也主動發(fā)聲,對經營情況和戰(zhàn)略布局進行說明。
從市場表現來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主動披露最新經營情況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以貴州茅臺為例,3月8~10日,公司股價連續(xù)三個交易日上漲。與之對比,上證指數同期跌幅達到2.28%。
在A股短短幾十年的歷史中,除少數公司會公布月度產銷情況外,絕大多數公司只在規(guī)定的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年報中向投資者公告經營數據。這固然有商業(yè)秘密、核算成本等原因,但滯后的經營數據其實并不利于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尤其是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在獲取信息方面本身就處于相對弱勢。如果一家公司年度報告在4月30日才披露,那中小投資者接收到的信息基本都是四個月以前的。資本市場投資的真諦永遠是投資預期,過于滯后的信息于投資者而言,是很不友好的。
全面注冊制即將來臨。注冊制的精髓,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讓信披更及時、更充分,有助于加深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任,更有助于上市公司以更低的成本合理進行市值管理,也是全面注冊制成功落地的前提條件。
筆者認為,如何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向投資者及時、充分披露信息,應成為監(jiān)管目前階段考慮的重點。與4000多家公司的總量相比,本輪市場大幅震蕩中主動披露業(yè)績的公司仍是極少數,但相信這是A股上市公司信披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不過,上市公司也應注意,主動信披、主動發(fā)聲不是打廣告、只說好的不說壞的,更不是文過飾非。
穩(wěn)定股市信心,上市公司更應該把功夫下在平時。只有持之以恒,愿意與投資者平等交流、理性對話的公司,才能源源不斷獲得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