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6 13:19:37
每經記者 趙李南 每經編輯 宋思艱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fā)生巨大變革,中國經濟也開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逐步擺脫“銀行-房地產”的增長模式,向科技強國轉型邁進。同時,“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也從多個方面及角度提出了深化金融改革的舉措。
而為了能夠應對復雜的經濟形勢,金融人才培養(yǎng)又成為關鍵點。未來的經濟領域需要怎樣的人才?
潘越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公司金融教研室主任。對于宏觀經濟形勢、人才培養(yǎng)等,她都有自己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潘越的內容。
NBD:我們看到目前全球金融有個怪現象,就是美聯儲在過去幾十年里印鈔,貨幣供給量增長很快,但全球的通脹也很低,您認為是什么原因?
潘越:美聯儲印錢向銀行購買國債,然后銀行用儲備向家庭和企業(yè)放款刺激經濟。但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創(chuàng)造的新貨幣大部分流入M3,并沒有多少流入與現實經濟密切關聯的M2,導致美國貨幣流通速度在十幾年來呈現迅速下滑的勢頭。由費雪方程式可以解釋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現象。
NBD:通脹會不會卷土重來?為什么?
潘越:國際量化寬松政策的推進,國際資本定會涌入中國資本市場,倘若規(guī)模較大且速度很快的話,容易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同時也會造成輸入型通貨膨脹。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fā)就與資產抵押債券從美國大量輸入至歐洲有關,英國北巖銀行遭到擠兌致破產要遠早于美國本土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因此,防范輸入性風險是防范金融風險面臨的新挑戰(zhàn)。
NBD:我們要做好什么應對?
潘越:我認為要從三點出發(fā),第一,加速去美元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沖擊的背景下,中國仍然是可以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少數大型經濟體之一,因此,加快人民幣國際化迎來窗口。
第二,釋放國內消費潛力,積極開拓其他海外市場。近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對出口的依賴逐步下降,提高了中國經濟的韌性。疫情之下,除東盟之外,中國對俄羅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都有所增加。
第三,嚴格控制通脹和資產價格上漲,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由于“戰(zhàn)疫”得當,中國經濟率先反彈。發(fā)達國家的流動性大量流入中國。在這種背景下,堅守“房住不炒”,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實現結構優(yōu)化升級。
NBD:您認為,落實“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從目前資本市場及上市公司治理方面,仍需完善哪些制度?請具體給我們談談。
潘越:我認為還需要從以下方面繼續(xù)完善:第一是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包括穩(wěn)步在全市場推行注冊制,完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購重組、股權激勵、員工持股、交易制度、退市、監(jiān)管機制等各方面規(guī)則,并在法律條文上進行改革和調整。逐步引導建立多元化的分析師評價體系,建立上市公司多元化評價體系,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體系和外部監(jiān)督機制,切實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
第二是健全證券執(zhí)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證券法和刑法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修改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制定上市公司監(jiān)督管理條例,修改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司法解釋等。聯動考慮證券法、公司法與刑法相關條款的對接,逐步豐富和完善民事責任標準、刑事責任標準,形成“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刑事懲戒”的法治供給閉環(huán),依法從嚴打擊資本市場造假行為。
第三是穩(wěn)步推進制度型開放。不斷優(yōu)化和豐富外資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的路徑和產品,暢境內資本投向境外市場渠道;加強跨境審計和國際監(jiān)管執(zhí)法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NBD:有觀點認為,科技型企業(yè)在銀行融資比較困難,您認為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潘越:要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回歸銀行渠道,提高服務能力。加強貨幣政策的傳導對中小型銀行支持力度,如定向降準釋放規(guī)模、專項支持小微企業(yè)融資等。制定銀行支持中小企業(yè)的專項考核辦法,實施業(yè)績考核掛鉤。加大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研發(f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獲取更精準的科技型企業(yè)消費、交易、信用等數據信息,進行精準授信,在管控風險的基礎上提高資本融通效率。
其次,補足市場短板,強化直接融資。要持續(xù)推進交易所市場、場外市場及區(qū)域股權交易中心的立體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轉板機制,大力發(fā)展直接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占比。積極引導風投、創(chuàng)投、天使基金以及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功能來滿足中小企業(yè)資本性需求。
第三,完善基礎設施,健全信用體系。推進中小企業(yè)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中小企業(yè)第三方擔保機制,探索保險+融資的模式;建立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管理和懲戒機制。
NBD:您是高校教授,在培養(yǎng)下一代人才時,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潘越:培養(yǎng)人才關鍵是培養(yǎng)核心競爭力。知識和創(chuàng)新始終是前進的動力,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是永遠的話語權。大數據與金融科技的發(fā)展催生了金融行業(yè)對于“金融+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鐚W科融合成為未來新趨勢,廈大在2018年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yè),其實不僅廈大,國內多所知名高校也陸續(xù)開設交叉學科聯合培養(yǎng)的專業(yè)。所以,金融學子不能閉門造車,要對接人才市場需求,以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NBD:您認為中國金融業(yè)的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有什么好的建議給學生?
潘越:第一,要對學校和自己有自信,立志做大事。第二,當代大學生在精神上當有更高追求,要站在更高平臺,走向更高境界,施展更大才能,努力做到“不忘使命,莫負芳華”。此外,大學生有必要去認真地學習兩會精神,這不僅可以提高個人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理解,主動承擔起民族復興的使命,而且可以從中去把握中國的發(fā)展動向,對于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劃亦大有裨益。
NBD:您經常給企業(yè)做財務分析以及戰(zhàn)略管理咨詢,您認為財務分析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越:財務報表分析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它們之間的勾稽關系,從多方面去驗證財務數據的匹配原則。秉持懷疑的態(tài)度,才能發(fā)現相互矛盾的會計數據和異常的財務指標。比如存貨周轉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卻逐年攀升,存貨周轉率降低反映的企業(yè)產品在市場上滯銷,而毛利率上升體現出企業(yè)較高競爭優(yōu)勢。兩個指標出現了明顯的背離,這可能是因為企業(yè)未及時結轉成本,亦或是虛增收入。
NBD:怎么把握財務分析的命脈?目前企業(yè)和投資者普遍忽視了哪些重要內容?
潘越:企業(yè)和投資者往往關注的是利潤表的利潤總額,這就容易走入誤區(qū),認為只要利潤高了企業(yè)業(yè)績就是好的。實際上,公司的現金流分析也相當重要。如果一個企業(yè)賬面上雖然有正的利潤卻常年現金短缺,這就要警惕公司在上下游的議價能力差所導致的資金周轉速度慢,并小心求證是否有財務造假的可能性。
再者,用盈利能力來評判初創(chuàng)企業(yè)是不恰當的,通常它們是沒有利潤的,但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增長潛力。這也是財務數據的局限性,它只能體現公司的歷史經營狀況,而不能作為未來潛力的判斷依據,因此需要去分析數據背后的人——管理層的戰(zhàn)略目標等。
NBD:您最近主要研究了哪些前沿問題?請跟我們分享下。
潘越:目前主要關注點在法與金融領域,之前的文章研究過訴訟風險與企業(yè)創(chuàng)新、慈善捐贈的關系,專利侵權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影響等方面的問題。最近側重于梳理中國最近十年來在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并全面評估相關法治實踐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方面的經濟績效,最終為加速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提供理論支撐與經驗證據。
NBD:您已是第四年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跟我們談談感受。
潘越:每個全國人大代表要代表近50萬人民參政議政,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無上的光榮。特別地,今年兩會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也是“十四五”規(guī)劃開局之年,使命特殊、任務重大、意義非凡。我深感責任重大,需盡心盡力,不僅要在人民大會堂參政議政履行代表職責,更要傳達人民的心聲。
NBD:您今年建議的內容?
潘越:今年兩會,我?guī)碛嘘P法院建設方面的建議。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涌入法院的案件量急劇增多。以廈門為例,近五年內受理案件數上升44.35%,法官人均辦案上升70.40%。隨著經濟社會形勢變化,經濟相對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法院人案矛盾突出,此外,法院也承擔許多社會職能,導致法官工作量成倍增長,長期處于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
因此,需要統(tǒng)籌考慮全國各地法院實際收案情況,調整優(yōu)化現有政法專項編制布局結構,對沿海經濟發(fā)達省份的法院在編制數量上予以適度傾斜,緩解部分法院人案矛盾。
受訪人物介紹:
潘越,廈門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公司金融、法與金融、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近年來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以及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多篇,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福建省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先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多項人才計劃并獲得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2018年獲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