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2018-08-16 08:35:53
有個知名的股市段子:今天買入和賣出的散戶迎面相遇、擦肩而過,相視一笑,心里默念道:XX!而這一現象今年在散戶和機構之間頻頻上演......
以機構資金持有為主的股票型ETF今年備受青睞,不管股市跌跌不休,今年規(guī)模逆市增長顯著:股票型ETF今年總份額大漲400多億份,增幅高達44%,十多只股票ETF產品年內份額翻倍。
而另一方面,以散戶為發(fā)行對象的主動權益基金卻遭遇市場寒冬,首發(fā)基金半數壓線成立,平均募集天數長達40天。
同樣投向權益市場的兩類產品,在不同投資者面前遭遇了“冰火兩重天”。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投資總監(jiān)表示,他所在公司旗下的ETF確實存在資金凈流入的狀態(tài),整體基金份額增長有10%左右,在基金份額增長變化方面,恒生ETF、滬深300、中證500、MSCI中國A股等寬基指數規(guī)模增長比較多,而部分消費、醫(yī)藥、金融地產等行業(yè)ETF則遭遇資金的凈贖回。
這一現象并非孤例,而是行業(yè)性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股票型ETF總份額為1316億份,比年初增長405億份,增幅高達44%。如果排除今年新成立的14只股票ETF份額,存量股票ETF總份額也高達1238億份,比年初增長327億份,增幅為36%。
從數據來看,今年基金份額凈增的股票型ETF達到76只,在128只股票型ETF中占比達到59%;其中增幅超過20%的產品多達46只,基金份額翻倍的股票型ETF也多達14只。
其中,跟蹤創(chuàng)業(yè)板指的ETF規(guī)模增長最快,14只基金份額增長2倍以上的ETF中,有4只跟蹤創(chuàng)業(yè)板相關指數。其中,華安創(chuàng)業(yè)板50ETF總份額達到123億份,從年初的2.88億份大漲42.7倍,躋身百億份額ETF龍頭行列,成為繼華夏上證50ETF后的第二大ETF龍頭。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型ETF的持有人多數為機構資金,從去年年報數據來看,122只具有可比數據的股票型ETF機構投資者占比平均為63%,其中57只股票型ETF中機構占比高達80%以上。
雖然今年股市不斷調整,而機構資金擁躉的股票ETF規(guī)模卻水漲船高,股票ETF儼然成為機構資金逆市布局市場的利器。
與機構資金的申購熱情相對比,以散戶為主要發(fā)行對象的主動權益基金今年卻遭遇寒冬。
數據顯示,今年新成立的268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134只基金首募規(guī)模介于2億元至3億元,占據新基金發(fā)行數量的半壁江山,這也意味著半數主動權益基金壓線成立,而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募集天數也長達40天。
據多位業(yè)內人士透露,以機構資金為主的ETF產品正在受到資金凈申購,而以散戶為主的普通主動權益基金卻面臨不小的贖回壓力,機構和散戶逆向選擇,造成兩類產品“冰火兩重天”的市場格局。
北京上述大型公募投資總監(jiān)表示,從資金結構來看,配置ETF的以機構資金為主,今年申購的比較多,機構的資金的情緒更理性一些,認可股市相對底部的看法,因此愿意通過分批次建倉,在市場底部去布局;而目前持有權益類基金的散戶相對比較保守,尤其是新發(fā)基金散戶的購買意愿比較低,有些新基金需要幫忙資金才能成立。
北京一家銀行系權益類基金經理也向記者透露,從近期對客戶的調研看,目前很多機構資金認可現在市場底部的觀點,在投資上也變得比較積極;而散戶追漲殺跌的趨勢仍舊比較明顯,避險情緒更濃厚一些,基金面臨的贖回壓力還是比較大。
該基金經理說,“雖然實體經濟還是感覺到很大壓力,但經濟自上而下已經是在轉向了。投資人的情緒也伴隨著股市底部震蕩攀升的轉變過程,從目前看,基金管理人看好長期市場,部分機構資金也逐步在認可這種觀點,都愿意在股市低點去慢慢布局;而散戶對市場的變化相對滯后,有贖回避險意愿的多一些,而等散戶也大部分看好市場的時候,有可能股市已經上漲很多了。”
北京一位績優(yōu)基金經理也認為,總體來看,散戶還是在離場的。但他管理的基金在螞蟻聚寶上一直比較活躍,螞蟻用戶與銀行客戶有些不同,只要客戶認可你的投資理念就會堅持持有。“前期股市下跌,我的基金還出現了凈申購,這輪跌下來,我的基金大概凈申購8000-9000萬,但從全行業(yè)看,散戶還是在加速離場。”
“這輪去杠桿導致股價大幅調整,但地方政府、國有企業(yè)的杠桿相對較高,而上市公司杠桿較低,屬于財務最健康、資金流較好的群體,目前較低的股價可能會促使上市公司股東出手回購股份,這也是股市見底的重要信號。另一方面,3000點以下買入的風險遠遠低于5000點,數據也顯示3000點以下買入的基金持有3年,賺錢的概率高達8成以上。因此,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低位布局的思路是更理性的。”該基金經理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