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10-19 10:23:06
近日,第二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第十三屆長春電影節(jié)期間舉行。數十位來自電影行業(yè)一線的導演、編劇、制片人、出品人表示,中國電影已經發(fā)展到必須通過質量提升來實現產業(yè)升級的階段。
(原標題:增速“滑坡”,中國電影如何“爬坡”)
經過了2015年的爆發(fā)式增長后,中國電影市場在2016年的增速放緩讓許多人憂心忡忡。特別是今年國慶檔票房與上年同期相比呈現負增長,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出現拐點的聲音此起彼伏。近日,第二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第十三屆長春電影節(jié)期間舉行。數十位來自電影行業(yè)一線的導演、編劇、制片人、出品人表示,中國電影已經發(fā)展到必須通過質量提升來實現產業(yè)升級的階段。
拐點論不足信,中國電影市場仍有巨大潛力
“大家都在談論票房拐點、滑坡的時候,很多人不明真相,也有一些人是嘩眾取寵。”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說,“就數字來看,2016年1—9月總票房雖然較去年同期增速放緩,但仍處于增長狀態(tài)。增長之所以放緩,與今年電影公司票補減少、互聯網對影院觀眾形成分流等因素都有很大關系。”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同樣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增幅放緩就意味著出現拐點的說法是嚴重誤判。“拐點并不存在,因為中國電影發(fā)展的動力依然很強勁。”他認為,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公眾對觀影的剛性需求。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指出,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狀態(tài)不能簡單以單一指標來衡量。
“第一,電影市場的規(guī)模仍在擴大,增速也遠遠高于北美、歐洲等地區(qū);第二,2016年全國觀影人次增速高于票房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12.3%;第三,全國影院建設仍發(fā)展迅速,截至目前已近3.8萬塊銀幕;第四,仍然有優(yōu)秀作品不斷涌現。”張宏森認為,去年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市場發(fā)展的峰值,而任何一個行業(yè)的發(fā)展都是波浪式的,用峰值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年、每個月的發(fā)展水平并不科學。
對于電影市場的發(fā)展和變化,電影創(chuàng)作者體會最深。去年10月,導演賈樟柯制作的電影《山河故人》,最終獲得3200多萬元的國內票房,與他2006年的影片票房相比,這個數字是當時的10倍。“數字對我來說意味著觀眾的選擇。”賈樟柯說,“我發(fā)現觀眾的藝術視野、鑒賞能力和中國電影市場一樣處在提升的階段。反過來說,正因為觀眾能夠欣賞到全世界的優(yōu)秀影片,所以他們對中國電影的質量提升有更迫切的期待。”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容積率越來越高。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5年進入全國城市主流院線放映的國產影片達368部,而今年將有望突破400部。業(yè)內人士認為,日益擴大的電影市場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巨大空間,也為觀眾的成長、市場的細分提供了機會。尤其是過去十幾年培育起來的觀眾已經趨于成熟,他們有較高的觀影黏度,對電影質量的期待也越來越高,這都為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理性對待資本,學會在共贏中堅守質量
過去幾年,資本是人們提起中國電影行業(yè)時的熱詞。從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yè)化改革開始,電影行業(yè)對社會資本逐漸放開,資本在行業(yè)中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如今,中國電影人到處“化緣”卻處處碰壁的境況已經大為改善。
“我們今天能夠聚焦電影質量,得益于這些年來電影行業(yè)的進步,尤其在資本充裕、市場活躍的情況下,我們再來談論電影,心態(tài)已經與多年前不一樣。”華誼兄弟傳媒副董事長王中磊說,“可以說正是在資本的幫助下,我們才具有了聚焦電影質量的前提,否則中國的電影行業(yè)還停滯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階段。”
但一些亂象也確實與資本涌入有關,當電影與金融對接,凌駕于創(chuàng)作之上的金融游戲對電影行業(yè)構成了一定干擾。最明顯的,就是一些投資者對經濟利益的瘋狂追求,導致一系列利用金融杠桿實現收益并操縱票房造假的情況發(fā)生。如何在開放的市場中理性對待資本,就成為這個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家往往說這幾年資本的瘋狂涌入是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實際上,當前電影市場出現的一些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產業(yè)化時間不長,發(fā)展水平遠未成熟,很多人往往直接把票房當作唯一標準。但這種現象是階段性的,隨著產業(yè)的逐漸成熟,評價標準也會日益完善。”王中磊感慨道。
“資本本身沒有好壞,就看我們怎么運用。”編劇、導演蔡尚君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資本游戲規(guī)則和技巧,我們隨時面臨著資本的誘惑。但由此就拒絕資本并不是聰明的做法,相反,我們應該做的是在與資本的共贏中找到自主的力量,堅持電影創(chuàng)作中對藝術質量的追求。”
尊重規(guī)律,讓電影創(chuàng)作流程回歸正常
關注電影質量,是本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的核心。事實上,中國電影發(fā)展到今天,也確實到了通過質量提升實現產業(yè)升級的關鍵時期。
“中國電影發(fā)展到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有一個共識——不論拍攝什么類型、什么題材的電影,都應該尊重電影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按藝術標準進行創(chuàng)作,這是中國電影的安身立命之本。”賈樟柯說,這意味著大到宏觀建構、小到細節(jié)工藝,都應該讓電影創(chuàng)作流程回歸正常。
《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的導演曹保平也指出,很多國產電影根本達不到拍攝標準,“我們說要提高電影的質量,但如果門檻不夠高、標準太低,一些質量不過關的電影就會進入市場,甚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尋龍訣》的導演烏爾善認為,應多花一些時間創(chuàng)作,多花一些時間進行拍攝前的準備,多花一些時間去試錯。“好質量是需要時間打造的?!秾堅E》開機前的準備時間是10個月,拍攝只用了四個半月。前期準備期間,我們畫了200張概念設計圖,完成了超過60分鐘的動畫預覽,把所有制作要求非常準確地給各個部門,這不僅很好地控制了預算,也實現了很高的完成度。”
在提高電影質量的過程中,電影評價標準和評論體系的作用尤為重要。而目前,這恰恰也是中國電影行業(yè)中的短板。從2015年春節(jié)開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與藝恩咨詢共同開展了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據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介紹,該調查覆蓋了一、二、三、四線城市,包括觀賞性指數、思想性指數、傳播度指數3個核心指標。調查顯示,2016年度觀眾對國產影片的滿意度在上升,年度滿意度較去年提升0.5分。
張宏森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影院觀眾被分流,“改變”已經是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共同面臨的課題。中國電影必須通過提升質量和科技含量,提供有別于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終端的觀眾體驗,重建大銀幕的優(yōu)勢,中國電影已經到了革故鼎新的時代。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