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7 01:23:35
9月26日,國資委官網刊發(fā)了一篇來源于中海油的文章,文章聲稱要拓展同地方煉廠的合作,并將地煉采購進口原油作為業(yè)務增長點。對此,有分析指出,為地煉做原油代理市場空間很小,中海油此舉更多是著眼于盈利,“三桶油”對地煉態(tài)度并無實質區(qū)別。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賀泓源
◎每經實習記者 賀泓源
原油進口權破冰后,地方煉廠(以下簡稱地煉)的逆襲讓石油巨頭們感受到了一絲壓力。
9月26日,國資委官網刊發(fā)了一篇來源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文章,聲稱要拓展同地方煉廠的合作,并將地煉采購進口原油作為業(yè)務增長點。中海油此舉,是否意味著石油巨頭們對地煉態(tài)度的轉向?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為地煉做原油代理市場空間很小,中海油選擇與其合作更多著眼于盈利,“三桶油”對地煉態(tài)度并無實質區(qū)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曾就上述致電中海油新聞辦及其發(fā)言人,但電話并未接通,于是再致電中海油業(yè)務熱線,其工作人員表示,對于進出口公司業(yè)務并不了解。
地煉抱團采購原油
政策破冰,地煉異軍突起。
2015年2月,國家發(fā)改委首次出臺了較為詳盡的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此后,符合條件的各地煉企業(yè)紛紛申請審核并啟動產業(yè)鏈整改。
截至目前,全國有19家地方煉廠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配額,共計7496.88萬噸。其中,13家地方煉廠獲取非國營進口原油配額達到5459萬噸/年,后續(xù)企業(yè)非國營進口原油資質和成品油出口權也將陸續(xù)放開。海關數據則顯示,2015年上半年,山東地方煉油廠所進口的原油是上年同期的四倍多。
為登上國際原油貿易的大舞臺,地方煉廠躍躍欲試,籌建自己的進出口貿易隊伍。今年年初,多家有進口原油配額的山東地煉企業(yè)抓住國家政策紅利,成立“原油采購聯盟”,實現集中采購、一致研判、統(tǒng)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和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的“抱團”采購模式,形成能與大型公司抗衡的合力。
在上述文章中稱,隨著原油進出口權向地方煉廠的放開,使以往形成的石油進口市場格局面臨大洗牌。另一方面,異軍突起的地煉也成了全球石油貿易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各大貿易公司還順勢高薪挖人,對國企穩(wěn)定貿易高端人才優(yōu)勢帶來嚴重沖擊。
中海石油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鄭保國就曾公開表示,抓住市場放開和低油價的契機,地方煉廠的效益將大幅提高。
中海油新業(yè)務瞄準地煉
中海油早已向地煉拋去了橄欖枝。
截至目前,山東地區(qū)已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13家煉廠中,有9家煉廠與進出口公司簽訂了業(yè)務合作協議,使山東地煉采購進口原油成為公司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中海油此舉,是否意味著石油巨頭們對地煉態(tài)度的轉向?
就此問題,林伯強表達了自己看法。他認為,中海油選擇與地煉合作,更多還是基于盈利,但原油代理市場規(guī)模實質上有限,而“兩桶油”不涉及,很有可能是“看不上”這一市場。“中海油入市,也有其自身運營相對靈活的關系。”
林伯強還表示,中海油與地煉合作,在油品銷售端將與自家油品“打架”。不過,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地煉也能找到其他合作方,于中海油來說,有盈利就是件好事。
記者注意到,與國家開放地煉每年5519萬噸進口原油配額相比,中海油所占份額相當之小,且隨著地煉的壯大,其很有可能繞過中海油,直接與海外資源對接。屆時,中海油又將如何自處?
林伯強認為,由于市場上總有中小型地煉廠需求,所以這一市場將繼續(xù)存在,但市場規(guī)模確實極其有限。
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姚軍在接受《中國海洋石油報》采訪時則表示,當代理進出采購的模式無法維持時,國企應當從代理商轉變?yōu)樵凸蹋劳性诤献髦袑Φ胤綗拸S需求的掌握,為其提供更多具有性價比的資源。“長遠看,石油貿易商最終比拼的是資源”。
據中海油官網,其海外業(yè)務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多個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公司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達37.2%,2015年,其海外原油總產量3197萬噸,天然氣總產量107億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董事長王玉普在7月調研地煉最為集中的山東時強調,一家獨大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中石化要應對好新形勢下的這場大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