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09 11:20:20
生鮮電商一直以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著眾多入局者,但也以高難度運營而讓大量項目折戟。在生鮮電商發(fā)展進入步履維艱之際,天天果園8月8日于上海宣布新獲1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投資方為張江高科(600895.SH)參股投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時表示公司已完成了VIE架構拆除,希望2019年啟動境內上市進程。
每經編輯 夏冰
每經記者 夏冰
生鮮電商一直以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著眾多入局者,但也以高難度運營而讓大量項目折戟。在生鮮電商發(fā)展進入步履維艱之際,天天果園8月8日于上海宣布新獲1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投資方為張江高科(600895.SH)參股投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時表示公司已完成了VIE架構拆除,希望2019年啟動境內上市進程。
天天果園創(chuàng)始人王偉表示,為了在境內上市,就需要實現連續(xù)盈利的財務要求。而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地域性擴張、品類引進以及供應鏈建設,募集到的資金將被投入到用戶體驗的持續(xù)改善上。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此前天天果園傳出了關閉所有線下門店的消息,對此王偉回應稱,這些門店確實做了調整,但并非關閉門店,而是將門店都轉化為倉庫以提高運營效率。
首獲國企投資
本輪D+輪融資,記者注意到天天果園首次獲得了來自國企的投資。張江高科作為天天果園的“房東”,也正按照其“房東+股東”的轉型思路,成為了天天果園的“時間合伙人”。
此輪融資前,天天果園于2016年年初獲得了京東領投的D輪融資,金額為1億美元。天天果園此前數輪的投資方還包括海納亞洲創(chuàng)投基金(SIG)、鍇明投資(ClearVue)等。
“天天果園作為在張江園區(qū)成長起來的‘獨角獸’企業(yè),與其共同成長是張江高科踐行‘時間合伙人’理念的重要舉措。”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透露,根據盡職調查,去年天天果園收入是8億元左右,今年董事會的預計是16億元左右。
對于上市進程,王偉還透露,目前天天果園已經拆除VIE架構,并準備在A股上市。
“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基本上可以虧得很少,明年利潤就可以打平,我覺得19年可以啟動上市。”王偉表示,現金流是天天果園最看重的,追加融資不是因為此前的融資已經花完。事實上,2014年融的錢還沒有用完,目前賬上還有10億元現金。追加融資主要是為了“安全感”,“有時候拿一筆錢,更多的是戰(zhàn)略性的考慮,走境內上市的路沒有任何的變化,所以這是戰(zhàn)略性的選擇”。
回應關店風波
記者注意到,天天果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果垂直電商之一。此前,天天果園打出“門店+前置倉庫”的概念,曾表示要在2015年底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五大城市開設100家O2O門店,王偉曾判斷O2O將是生鮮電商的下一個增長點。
然而,2015年起,生鮮行業(yè)經歷了較大的波動。許多企業(yè)在發(fā)放大量補貼搶占市場,刷單等一系列“燒錢”的行為后,陷入資金枯竭。
今年上半年生鮮電商“美味77”宣布倒閉。8月1日,生鮮電商果食幫宣布正式停業(yè),稱過去兩年嘗試各種辦法仍未實現盈利。而天天果園近期也爆出關閉所有線下門店的消息,這也一度被外界解讀是O2O模式的擱淺。
對此,王偉也進行了回應,稱這些門店確實做了調整,但并非關閉門店,而是將門店都轉化為倉庫,為了提高運營效率,也是提升用戶體驗,但公司仍將貫徹O2O這一總體策略。
“關門店不代表天天果園的O2O不做了,我們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來做。”王偉稱,目前是把所有的門店轉化成倉庫,比門店的運營效率高很多。“一個門店最多的單量支撐度是200—300單,但是一個倉庫最高能夠做到1200—1500單,成本降低2/3,效率提升3倍。”
接下來,天天果園將繼續(xù)“微倉”策略,上海剛局部完成,北京開始布局,廣州和深圳已經布局完成,南京和蘇州在今年會布局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生鮮電商的盈利狀況并不樂觀。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guī)模2018年有望超過15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0%。目前,生鮮食品在我國的電商滲透率不到1%。
來自艾媒咨詢的分析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有4000多家企業(yè),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盈虧持平。
對于天天果園的盈利能力及發(fā)展面臨的行業(yè)挑戰(zhàn)等問題,王偉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實現連續(xù)兩年盈利的財務指標要求。
“現在唯一一條路就是境內的創(chuàng)業(yè)板或主板,這個板塊有一個要求就是盈利,創(chuàng)業(yè)板門檻是連續(xù)兩年盈利,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基本上可以虧得很少,明年利潤就可以打平,我覺得2019年可以啟動上市,我相信應該天天果園會成為第一家盈利的生鮮公司。”王偉如是透露。
記者注意到,當下,資本已對生鮮O2O采取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大幅度燒錢的階段結束,市場正在回歸理性。生鮮行業(yè)的全國擴張是一個難題,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公司解決得很好。而消費者對于生鮮究竟有多少即時消費需求,將是決定O2O模式是否合適的下一步關鍵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