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5 00:42:44
京東商城平臺上竟然出現了“三無”產品、亞馬遜上購買且未使用的2.3萬元禮品卡“不翼而飛”等。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斯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斯 發(fā)自北京
電商價格戰(zhàn)余煙猶在,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后發(fā)現,歷次電商價格戰(zhàn)戰(zhàn)火的背后,各大電商透支的現象已愈演愈烈,有消費者反映,如京東商城平臺上竟然出現了“三無”產品、亞馬遜上購買且未使用的2.3萬元禮品卡“不翼而飛”等。
時下,電商的監(jiān)管仍處于企業(yè)自律階段,電子商務法的缺位導致電商在促銷時屢現違規(guī)現象,而弱勢的消費者卻成為了戰(zhàn)火中的犧牲品。
在采訪中,業(yè)內人士提醒到,電商價格戰(zhàn)已到了必須正面直視其透支現象的時候,換句話說,價格戰(zhàn)或許已到了拐點處。同時建議電商競爭應該從價格戰(zhàn)中回歸正軌,清醒地意識到完善售后體系、提高貨品質量等,才是電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
消費者指京東售賣“三無”產品/
來自廣州的張波是京東的金卡會員,但他今年在京東購物卻頻頻遭遇“售后之痛”。
據張波介紹,他于4月10日在京東購買了名為華美興泰雙USB輸出的 移 動 電 源 。 產 品 標 注 為10400MAH的電量,原價127元,優(yōu)惠價79元。然而,在使用時,張波發(fā)現該產品電源極度不穩(wěn)定,充放電一次之后就無法繼續(xù)使用了。
“隨后我將該事件反饋給了京東客服,但是沒有任何回應。”張波頗為無奈地表示,“以前我也經常在線提交投訴,但是他們基本不答復投訴,有時候還會直接刪除。”
對此,京東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京東奉行正品行貨的宗旨,不會售賣‘三無產品’。同時,京東系統(tǒng)不存在刪投訴留言的功能,所以不存在刪投訴留言的做法。”
針對上述消費者遇到的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說,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遇到假冒偽劣產品時,應該根據電商平臺的模式來明確其法律責任。如果是淘寶的C2C模式,電商平臺只扮演一個平臺角色,出現這種情況時,平臺本身不承擔責任,而責任承擔者為最終的銷售商。但類似京東的B2C模式,京東等銷售者和產品的生產者皆需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出現問題時,消費者可以同時起訴兩者。而京東平臺上的加盟商銷售的產品,京東則不需要承擔責任。因此在法律上,以“誰盤的貨誰承擔責任”為基準。張波購買的移動電源,屬于京東自營B2C平臺上銷售的產品,因此京東應該承擔連帶責任。
中國電子商務協(xié)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委員、盛峰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于國富表示,電商平臺出現假冒偽劣產品,應該按照監(jiān)管線下零售的相應法律法規(guī)來執(zhí)行。但在現實中,電商平臺的監(jiān)管和法律懲罰普遍不強。另一方面,消費者遇到問題怕麻煩的心理,比如證據收集、筆錄等,也給了電商不愿意承擔責任的外在條件。
張波在京東遭遇的“電傷”遠不止這一件。據其介紹,4月底,他在京東上購買了一部國產手機,結果不到半個月就不能開機了,此時已經過了15天的保修期。他找到生產商售后維修,對方要求他出示在京東購物時的姓名發(fā)票。
“但京東開的發(fā)票從來都不開姓名,因為這個,生產商不給 ‘三包’。我與對方溝通過,但效果不明顯。”張波認為,發(fā)票不開姓名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同時,他還抱怨道,京東都將訂單生成日作為發(fā)票開具日。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郵寄時間,實際就是人為壓縮了15天的保修日期,導致消費者實際上得不到15天的保修期限權利。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師表示,時間上不充分,消費者反映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很多產品通過直銷形式完成,如果周期拉長,對經營者不公平,產品的價值就受到了損害,也增加了經營者的風險,立法是對雙方利益的保護,最終目的是促成交易,不能偏袒任意一方。在時間問題上,如果要立法需要與職能部門協(xié)調,共同探討,從網絡角度講,電商物流有成本,如果修改,承擔負擔更重,對企業(yè)更不利,可能很難促成更改立法。
京東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姓名發(fā)票事宜可能存在誤區(qū)。正確的方式是,在發(fā)票選項中,有個選擇單位的選項,抬頭寫上客戶的姓名就可以了。
在張波看來,按照“三包”的規(guī)定,其實“三包”的履行方是流通環(huán)節(jié)銷售商,也就是京東,但京東又沒有實體店,因此在京東等電商平臺購物后,售后服務難以得到保證。
于國富對此分析說,其實不能說電商沒有“三包”的保證,只是方式不同。如果快遞到門就發(fā)現了問題,電商應該主動上門進行“三包”,不能增加消費者的負擔。雖然這樣會對電商造成負擔,但這是電商應承擔的責任,電商不能因為沒有店面,而將產品銷售后的相關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更令張波氣憤的是,他購買的手機,在京東網頁上顯示的手機尺寸是五寸,結果拿回家發(fā)現變成了五英寸,比實際小了。根據張波提供的截圖顯示,他購買的手機款式描述為5寸,京東價999元。而記者登錄京東商城發(fā)現,同一名稱及商品編號的該款手機,現在的描述信息為“4核5英寸”等內容,京東價699元。
張波稱,京東方面根本就不承認這么描述過,他找到客服在線申訴,結果客服干脆把他的申請都刪了。
對于張波在京東上購物遭遇到的情況,上述律師分析說,這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重大誤解。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可以申請交易取消,也有權利以欺詐為由起訴京東。但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問題在電商價格戰(zhàn)中經常出現,已成為電商的一種畸形營銷手段”。
亞馬遜2.3萬元禮品卡“失蹤”?/
最近讓楊亦鳴苦惱的是,他在亞馬遜中國購買的2.9萬元禮品卡還有2.3萬元沒有使用,就“不翼而飛”了。
去年,家住北京的楊亦鳴在亞馬遜中國采購了2.9萬元的電子禮品卡,分三次下單購買。三次訂購信息如下:第一次訂單的購買編號:A1NJ8GXT5879ZN,購買日期:20120913,數量:1200,總金額:12000元;第二次訂單購買編號:A1FPAFN3W8WY18,購買日期:20120918,數量:600,總金額:12000元;第三次訂單的購買編號:AVXH8BQP3SPQK,購買日期:20121105,數量:500,總金額:5000元。
禮品卡以Excel表格的形式提供給購買者,在打開表格時,需輸入亞馬遜中國提供的密碼。第一次,楊亦鳴下載了第一個訂單中的300張,合計6000元禮品卡。6月初,他到亞馬遜中國個人中心,準備下載其他訂單時,卻被提示密碼已過期。
“但購買時亞馬遜并沒有通過任何郵件、短信或其他方式提示存在禮品卡密碼過期問題。”楊亦鳴對于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因為金額較大,他迅速致電客服,對方稱將密碼重新發(fā)到其綁定的郵箱里,同時承諾會在24小時內處理。
但是,幾天過去后,楊亦鳴并未收到回復。6月5日,他再次致電亞馬遜客服,客服要求提供新的地址給予嘗試,但是,更換的新郵箱還是收不到。
當他再次致電客服的時候,亞馬遜于6月12日的郵件回復中竟回答道:“非常抱歉,根據您提供的信息以及郵箱地址,我們沒有查詢到您之前的賬戶,無法查詢相關訂單。”
也就是說,楊亦鳴的2.3萬元禮品卡竟“飛”了。
他告訴記者,“我自己登錄我的賬號,在我的訂單中就可以看見,我還截圖了,但客服就是一直表示在他的系統(tǒng)里看不見。”
亞馬遜中國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楊亦鳴的情況是打開禮品卡的安全碼過期了。而這個是有過期的相關規(guī)定的。目前亞馬遜已讓大客戶經理聯系楊亦鳴,以了解詳情。
來自北京的董征也在亞馬遜上遭遇了“電傷”的問題。
5月9日,董征以2598元在亞馬遜中國購買了一部iPhone4手機,訂單號為C02-0288401-4212022。5月13日,他收到產品后將其激活。初期使用中,他并沒有太在意手機內的相關應用和內容,直到5月26日,他突然在手機中發(fā)現有20多個錄音音頻文件。
“錄音內容皆為銷售人員在教人怎么使用手機。”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錄音內容判斷,這臺手機可能是試用機或者翻新機。
當晚,董征就致電亞馬遜客服,要求給予解釋并更換。但對方告知他已經過了15天的保修期,讓他到蘋果店檢測,并發(fā)送檢測報告。
5月30日,他再次致電亞馬遜客服要求告知進展程度,對方回復“按照實際情況,只應該是激活后才有這些音頻文件,系統(tǒng)顯示激活日期確實是13號,蘋果公司顯示也是。”于是,客服讓他提供音頻內容協(xié)助處理。
6月3日,他又致電客服,客服再沒提錄音的事,只是一直強調,“幫您查激活時間,其他解決不了,只有出具蘋果的檢測報告,再給予相應處理。”對于這樣的回復,董征覺得不合理,他要求對方給出書面文件或者郵件的處理結果??头饝o他回復郵件。
然而,當天晚上,又一名客服給董征致電,告知郵件也不能發(fā),并在電話中引導其進入亞馬遜中國官網上關于手機處理的頁面。“對方讓我點了N個頁面后,我才看見那個說明,平時根本就沒人能找到這些頁面。”董征說。
根據頁面內容顯示,如果手機出現問題,要根據供應商檢測報告才有可能酌情進行賠償和處理。但此時已經遠遠超過“15天保修”的時間期限。過了15天,蘋果也不能給他出具檢測報告,他只能保留對此事的投訴權。
一名蘋果店的銷售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述情況有可能是裝了這些錄音后,把機器還原了,還原后會有新的激活時間,但這些東西還在,可能是翻新機。
“亞馬遜是運營商,我買了東西出了問題,還要讓我去找供應商,我覺得這太不合理了。”董征對此表示不理解。
對于這種雙方都推卸責任的做法,于國富表示,在上述案例中,存在“舉證責任倒置”的問題,也就是說“誰主張誰舉證”。消費者購買到物品后要使用,所以很難甚至不可能原樣送回,這個時候需要電商平臺證明其所發(fā)產品是正品,以此來推定到底是誰的責任。這屬于證據的審核認定,在個案中需要根據雙方舉證能力來判斷是誰的責任。從法律角度來看,如果電商企業(yè)確實銷售了假冒產品,則涉及對消費者欺詐,同時,對該品牌的商標也會涉嫌侵權。
對于上述問題,亞馬遜中國相關人士回應稱,蘋果是直銷,不存在第三方平臺的問題,因此消費者要跟蘋果那邊確認是否是翻新機,或者寄回亞馬遜檢驗。
行業(yè)觀察
去年投訴近10萬起行業(yè)監(jiān)管漏洞暴露
每經記者 張斯 發(fā)自北京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2012年度通過在線遞交、電話、郵件、即時通訊等多種形式,共接到全國各地用戶的電子商務投訴近93600起。
同時,據《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jiān)測報告》監(jiān)測統(tǒng)計,退款問題、節(jié)能補貼、賬戶被盜、虛假促銷、貨到遲緩、網絡詐騙、退換貨難、物流快遞、網絡售假、支付問題,成為網絡購物的詬病,是網友投訴最多的十大問題癥結。
一年近10萬起的電商投訴不免讓人驚嘆,而在這當中,“價格戰(zhàn)”無疑是幕后推手之一。
資料顯示,2012年國內網購規(guī)模破萬億元,網購用戶規(guī)模超過2.2億人,且規(guī)模仍呈上升趨勢。然而,作為一種新型銷售渠道,網購也伴生了許多問題。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消費者與售后發(fā)生的多起對峙情況,大多緣于電商平臺銷售假冒產品、不合格產品等,而消費者在更換貨品時卻遭遇到無人受理或相互推諉等。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達了無奈的心聲:“價格低是電商的優(yōu)勢,但并不代表要用假貨、質量差的產品來以假亂真、以次充好?,F在一促銷就擔心買到假貨,促銷期間物流又慢,等寄到家里再發(fā)現問題都過了15天保修期,麻煩都給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價格戰(zhàn)導致的透支現象,已極為明顯。比如2012年“8·15”電商價格戰(zhàn)就出現了嚴重的透支情況。“8·15”電商價格戰(zhàn)后,國家發(fā)改委價格監(jiān)督檢查和反壟斷局對京東商城等電商展開調查,發(fā)現其均有不同程度的虛構原價、促銷商品卻面臨無貨等行為。經調查后,幾大電商均已進行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時下的電商監(jiān)管,仍處于粗放式階段,而電子商務法等電商領域的基礎性大法仍未出臺。在此情況下,電商行業(yè)監(jiān)管基本處于自律階段。2013年1月,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商務委及北京電商協(xié)會召集44家電商網站簽署了《網絡零售業(yè)提升客戶服務倡議書》,該倡議書規(guī)定,電商網站應承擔消費者“三包”服務,主動向消費者出具消費憑證或單據,保證信息真實性、價格準確性,不做虛假促銷等8項承諾。
從法律法規(guī)層面上講,于國富建議各大電商平臺應該加強法律法規(guī)素養(yǎng)的學習。“他們都有點急功近利,到了節(jié)日期間就打價格戰(zhàn)、瘋狂讓利,我建議盡可能少用或者不用,減少造成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和誤解伴生而來的透支。”同時,他也建議廣大消費者在使用電商購物時,主動規(guī)范電商行為,不能吃啞巴虧。“最重要的還是監(jiān)管機構的問題,監(jiān)管不到位是很多問題的根源,包括食品生產安全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