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9 00:53:2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茜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茜 發(fā)自北京
周二,倫敦金融城市長吳達為(AldermanDavidWootton)在其訪華之旅北京站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的采訪時,對人民幣國際化及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進程作了比較細致的闡述。
此前一天,吳達為與英國財政部以及英格蘭銀行的代表一起參加了由中國人民銀行舉辦的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
研討會舉辦當天,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金融業(yè)發(fā)展和改革“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等“十二五”期間金融業(yè)發(fā)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不能操之過急
記者:此前有媒體稱2015年人民幣將可能實現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吳達為:不同貨幣國際化目的是不同的,所謂貨幣國際化是希望(此種貨幣)在國際貿易當中充當結算貨幣,可以用這種貨幣進行國際投資,支付以及支持資本賬戶自由兌換也是其中之一,這些目的可以獨立實現。
我們認為國際化不是簡單的在各個層面都使用人民幣的問題,而是要實現一些重要功能的問題,最終的目的是要將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為一體,以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當中的地位。
上述功能都應該得到考慮,目前也正在考慮。我希望到2015年人民幣能實現自由兌換,但是即使沒有實現我也不會緊張,因為首先要保證正確,保證秩序,要保證一個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這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相較于世界其他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是建立在國民人均收入較低的基礎上的,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吳達為:人均國民收入僅僅是某種貨幣國際化的一個衡量指標,除此之外還要看一個國家人口的大小,以及它的總體經濟規(guī)模的大小。同時,還要將它的經濟規(guī)模跟世界整體經濟規(guī)模做一個比較,看它的比例關系。
中國整體的經濟規(guī)模目前處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很多人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此,我們覺得,鑒于中國經濟在世界中扮演的這樣一個角色,沒有理由不讓人民幣在世界經濟當中充當一種國際貨幣。相對較低的國人民均收入阻礙不了這一趨勢。
同時,正是由于目前中國人均收入偏低,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國際化采取的是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而且中國政府也在廣泛磋商,尋求各方意見。昨天下午我們參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包括來自各國政府部門、私營部門和銀行部門的人士,廣泛討論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細節(jié)和方方面面,整個進程不會很容易,但如果一步一步走穩(wěn)妥,走正確,就一定會成功。
離岸中心技術細節(jié)基本解決
記者:倫敦金融城的倫敦人民幣業(yè)務中心計劃進展怎么樣?英國政府機構對此計劃有什么看法?
吳達為:今年4月計劃啟動時已經得到政府部門的首肯,同時,英國政府樂于看到有私營部門去推動,將倫敦打造成人民幣離岸中心。在昨日下午的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中,包括來自英國財政部的官員,將技術層面的細節(jié)都已經搞清楚,基本解決了。
基礎設施也不需要重新建設,可直接借用香港的基礎設施,框架也已經建立。但是這不是一個號令一發(fā)就可即刻起跑的事情,而是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倫敦的人民幣存款量也在逐步增加,一些銀行也開始參與發(fā)行點心債(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企業(yè)也在學習如何利用人民幣。但是這個過程不會很快,這是一個起步緩慢但逐步加速的過程。
記者:倫敦發(fā)展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獨特優(yōu)勢是什么?
吳達為: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業(yè)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中心和信用中心,目前在倫敦已經有215家非英國的金融機構,全世界40%的外幣兌換是通過倫敦進行的。因此,在這方面,倫敦有專長和經驗。
我們作為西半球的人民幣中心可以跟香港有一個很好的互補,我們會利用香港的基礎設施,但不會(與其)形成競爭關系。另外,我們也會強調跟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yè)的合作。所以,總體來說,我們的優(yōu)勢是成熟的經驗,技術和人力資源,我們有結交合作伙伴的意愿。倫敦的時區(qū)也非常有利。
記者:近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量下滑嚴重,這是否會影響倫敦建立西方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計劃?
吳達為:從倫敦的情況來看,過去一兩年中歐貿易總量的增減并沒有與人民幣使用總量直接正相關。我們相信人民幣的廣泛充分利用,將會促進中歐貿易的增長。現在世界各國經濟都不景氣,如果可以,我們當然希望在一個更為理想的時期將倫敦打造為西半球的人民幣結算中心,但是在現在這個時期來做,也將會促進雙方貿易的增長。
記者:中英兩國經濟在哪些領域可以開展合作?
吳達為:中英兩國有非常高的互補性,尤其是在中國的“十二五”規(guī)劃的一些目標與英國關于繁榮與成長的日程方面。
兩國政府在雙方貿易增長量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到2015年,雙邊貿易量達到1000億美元。兩國在實現經濟轉型上也有非常多的類似性。目前中國經濟在強調創(chuàng)新,在強調知識性經濟,這也是英國政府的目標。
對于英國的投資者而言,中國的吸引力來自于巨大的國內市場投資規(guī)模,而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英國是中國企業(yè)打開擁有5億消費者的歐洲市場的重要門戶。
目前中國企業(yè)對英國的興趣,主要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比如機場、鐵路、市政建設。英國對中國市場的興趣,集中在零售業(yè),奢侈品,汽車以及基礎設計的設計和管理方面,另外,英國對在中國展開金融服務很有興趣。
此外,中英兩國的投資者有結成合作伙伴的可能,去第三方共同展開一些投資項目,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等方面。
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
記者:金融危機后,英國如何在修復銀行業(yè)同時發(fā)揮其金融媒介功能來促進經濟發(fā)展?
吳達為:金融危機后英國一些大銀行為避免倒閉而必須接受政府注資,為此政府支出了幾千億元的救市資金。這帶來了一個長期問題,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個人,借貸的比率都比較高,現階段政府正在努力解決這個高赤字的問題,這需要政府在將來的三到四年間將赤字降低20%,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zhàn)。
減低赤字本身,對于經濟復蘇也有(負面)影響,而且金融危機后在資本金和流動性方面監(jiān)管層對銀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新的監(jiān)管制度將會使得銀行在發(fā)放貸款方面設置更多的障礙。另一方面,對于銀行惜貸的指責也越來越多,因為貸款對于經濟復蘇非常的必要,現在英國政府也在提供擔保,鼓勵銀行放貸的積極性。
英國的經驗教訓是,當政府制定新的銀行監(jiān)管制度的時候要謹慎。比如對銀行加強監(jiān)管這是對已經發(fā)生的金融危機的一種反應措施,但是(監(jiān)管者)不能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而引發(fā)另一種問題,新的監(jiān)管措施不應該促成銀行過分惜貸行為,這將會為未來的危機埋下種子。
政府為促進經濟來鼓勵銀行放貸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越界,不能干擾到銀行的獨立運營,否則或將導致新的金融危機,所以對于監(jiān)管者來說,既要看到過去,也要看到未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