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7 01:29:14
需求高熱下,劣等進口礦石也在趁虛而入。
5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了解到,今年前4個月,江蘇口岸進口的部分礦石質量與合同不符、雜質過多,有近四成的礦石不合格。
據江蘇檢驗檢疫局統(tǒng)計,2011年1~4月,江蘇口岸共檢驗進口礦產品2289批、貨值80.6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21%和40.49%。不合格批次為827批,不合格率達36.13%,涉及貨值22.07億美元。其中800多批不合格原因多為鐵含量與合同要求不符等。
據江陰檢驗檢疫局江陰港辦事處主任封君興介紹,這樣的情況在近兩三年多有出現。目前礦石不合格率最高達到60%,這部分主要從東南亞過來;但從澳大利亞、巴西和伊朗等地進口的礦石質量尚且正常。
據了解,進口鐵礦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鐵含量低于合同規(guī)定的最低值或拒收值,雜質含量高于合同限值。另外,問題還包括水分高于合同規(guī)定的最高值,粒度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等。其中,水分超標鐵礦明顯增多。
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蘭格鋼鐵鐵礦石分析師張琳表示,在礦石進口秩序上,高品位的礦石價格一直在漲,也帶動低品位的礦石市場大熱。大鋼廠對質量要求嚴格些,但小鋼廠現在更多使用的或是這些低品位礦石。在礦石資源供需失衡之下,“加之缺乏穩(wěn)定的礦產品來源,許多國內相關生產企業(yè)饑不擇食,多方采購,使進口礦的礦種、產地愈加復雜”。
以江陰為例,今年僅鐵礦就來自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朝鮮等多地,來源地復雜,品質波動大,使進口礦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另據張琳介紹,現在檢驗檢疫的報告大多存有水分,進口方與出口方有串通的嫌疑,另有不太正規(guī)的檢驗機構為不合格礦石“護航”。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的文章亦表示,全球經濟的復蘇拉動了礦產品的需求,使礦產品市場貨緊價揚。某些境外不法商人為了謀取高額利潤,與境外不法檢驗機構勾結,出具違背事實的裝港檢驗報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