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91天堂嫩模在线播放,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久久免费公开视频,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日韩不卡在线视频,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yè)精選

每經網首頁 > 商業(yè)精選 > 正文

土地經營收入接近翻番 “多贏”改革成果憾難推廣

2010-11-24 01:14:31

每經記者  黎光壽  發(fā)自吉林

11月13日,吉林省德惠市的天空中開始飄飄灑灑落下鵝毛般的大雪,大地一片潔白。從德惠城區(qū)出發(fā),往西南方驅車28公里后,視線穿過公路兩旁高高的白楊樹,首先捕捉到的是一棟洋氣的二層小樓,記者的目的地——東四海川屯到了。

        就在此前兩天的11月11日,針對近期各地頻繁出現以土地整治為名實施村莊強行撤并的行為,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涉及村莊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必須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自主決定,不得強拆強建。

        而著名的“三農”研究學者李昌平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fā)來郵件稱,他曾到德惠市進行過調研,發(fā)現該市所進行的農村社區(qū)居住試點與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精神非常符合,但唯一遺憾的是德惠市的方案似乎“太過于完美”,致使地方政府“掙不到錢”,因此不僅沒有在全國推開,連在當地也沒有廣泛推行。

        實際情況果真是這樣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趕赴德惠市,試圖了解這一試點的情況。在調查中,有當地干部對記者表示,這項試點確實沒有可推廣性。而李昌平卻認為,該試點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

雪地里的嶄新村莊

        記者調查的目的地東四海川屯是德惠市同太鄉(xiāng)八家子村的一個自然屯。進入屯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該村與其他村屯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全體居民都居住在式樣統一、排列整齊的4排新居里,而其他村屯的房屋還屬于傳統的自然修建模式,大小和朝向各不相同,房屋的顏色和格調也都不一樣。

        東四海川屯的新房有60棟,房屋的室內面積在74平方米到98平方米之間,如果加上整個院子的面積,戶均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

        “這樣的村屯在德惠市只有一個。”同太鄉(xiāng)黨委副書記李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為該鄉(xiāng)八家子村的5個自然屯之一,東四海川屯有60余戶,230人左右,有600多坰(東北計量土地的單位,1坰=1公頃)耕地。2003年以前,這里和東北的其他村屯一樣,大多數居民居住在破舊的磚房和土坯房中,每坰地純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左右。

        60歲的張永吉告訴記者,2003年前,該屯有5名婦女失去了丈夫,3戶老人失去了子女,他們沒有勞動能力,只能將自己承包的土地用于出租給人耕種,而屯里當時的土地年租金是每坰地2000元,還很少有人租種,因此他們的生活顯得孤獨無助。

        而現在,該屯發(fā)生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居住條件的改變上。“這里的居民都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自己已經不用每天下地干活了。”李巖介紹,與過去收入主要靠種地相比,目前村民可以一年四季到外地打工,在掙了工資的基礎上,年底回家還可以分到每坰地6000元的收入,“比原來自己種地收入還高。而假如村民選擇留在屯里工作,也能有一筆收入。”

        這樣的改變來源于2003年的一次試點。

開發(fā)商提供300萬元貸款

        “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著名的三農問題研究專家李昌平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最近由山東諸城開始并迅速傳遍全國的撤村建社區(qū)農民“被上樓”的做法相比,吉林德惠在八家子村的試點非常具有借鑒價值。

        李巖告訴記者,東四海川屯的改變發(fā)生在2003年。“當時省財政給部分資金做基礎建設,要我們找一個村莊做小康村建設試點,告訴人們未來的農村應當怎么做。”鄉(xiāng)里討論后,選擇了條件比周邊都更差的八家子村東四海川屯,因為這里  “不是太富裕”,很容易看到變化的結果。

        東四海川屯和東北許多村屯一樣,60戶居民居住在非常分散的區(qū)域內,房屋主要是磚房和土坯房。確定在該屯做試點后,鄉(xiāng)領導與屯里的黨員干部及部分居民開會討論,得出該屯需要整體搬遷的共識,并確立農民集中居住節(jié)約土地的原則。

        對村莊的整體搬遷需要新蓋房子。李巖表示,為此德惠市規(guī)劃部門介入試點工作,對新村莊進行了規(guī)劃,確定了每戶的房屋和院子的面積,剩下的就是籌集資金蓋房子。“有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墊資300萬元用于蓋房。”據介紹,該建筑公司是當地政府通過招標引入的,此舉一下解決了蓋房子的資金問題。

        李巖表示,由于每棟新房的造價大約為5萬元,房屋蓋好后,需要通過等價置換的方式吸引村民搬進新居——即村民原有房屋評估價低于5萬元的,以評估價為首付,余額可用現金一次性補足,也可以分期付款以現金補足;而村民原住房評估價超過5萬元的部分,直接發(fā)給現金。“比如村民孫金保家原住房折算下來估價為6萬元,搬遷到新房后政府還要支付他1萬元。”

        李巖介紹,當時對村民房屋進行評估的機構為評估委員會,成員由2名鄉(xiāng)政府領導和5名村民代表組成,“村民代表是由群眾選出來的。”當時村民原有房屋評估下來,多數價值不超過5萬元,若要農民拿出大量現金補足差額,再加上裝修費,將給農民增加不小的負擔。因此,解決剩余房款的支付問題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此時,通過合作社模式解決農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辦法應時而出。

土地入股收益分期還貸

        李昌平認為,撤銷農民原來分散的自然村屯模式,讓農民集中居住是一個大趨勢,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吉林四平專門推廣合作社運動的姜柏林認為,在沒有改變生產關系的情況下,撤并原有村莊建立農村社區(qū)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有可能違背政策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的初衷。

        據李巖介紹,在解決怎樣支付剩余房款的問題上,同太鄉(xiāng)工作小組和農民充分接觸后發(fā)現,由于種地的收入低下,耕地已經成為許多人發(fā)展的障礙和羈絆。在對東四海川屯進行整體搬遷的同時,成立一個機械化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想法已經逐漸成形——愿意合作的村民將土地入股,并把土地委托給專門的幾個人進行管理,其他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

        2003年3月12日,同太鄉(xiāng)八家子農業(yè)機械化生產合作社正式成立。東四海川屯60戶居民在沒有改變現有聯產承包制的前提下,以所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按入社面積折股到戶,確定了每個農戶擁有相應土地的股權,并將其由實物形態(tài)轉變?yōu)閮r值形態(tài),實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年終在扣除生產經營費用后的盈利部分,按股分紅給農民。

        “建立合作社是鄉(xiāng)黨委和村民討論的結果,目的就是要集中土地,解放農民,要在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將農民變?yōu)檗r業(yè)工人。”李巖表示,成立合作社的事情政府只是起了引導作用,沒有強迫農民。當時做動員工作時發(fā)現,屯里有一半以上的人積極支持,而另一部分人多數隨大流。

        該合作社建立了3個成員組成的社委會,而大事需要召集社員大會決定,比如春天種什么、種多少、生產費用怎樣支出、年終怎么分紅等重大事項決策,都要交給社員大會討論決定。

        張永吉是在合作社工作的唯一長期工作人員,據他介紹,合作社平時只需要一個人進行管理,此外還有4個季節(jié)性很強的工作崗位,到農忙時,再臨時招人參加生產,每個工作的人都有工資。“土地交給合作社集中耕種以后,解放了農民,村里的青壯勞動力基本上都自己出門打工,合作社每年底在除去成本后給大伙兒分紅,過去一坰地純收入只有3000到4000元,現在達到6000元以上,接近合作社成立前的一倍。”據張永吉介紹,村民欠建筑公司老板的房費優(yōu)先從年終紅利中扣除,一般都是分5到8年還清,既保證了村民的生活,也保證了房款的歸還。

不了了之的試點成果

        “這個合作社不是自下而上自發(fā)組織起來的合作社,因此不太有可推廣性。”德惠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的田科長和李巖和都曾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表示過。他們認為,要推廣當地的試點經驗,需要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有上級政府的財政投入,而現在的投入每年一個鄉(xiāng)只能給一兩個村幾十萬元,就像撒胡椒面,解決不了什么問題;而光靠農民成立合作社慢慢積累,非常漫長和困難。

        李昌平則認為,德惠市試點的意義有5個方面:一是節(jié)約土地;二是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業(yè)收入;三是專業(yè)化養(yǎng)殖業(yè)大發(fā)展,增加了養(yǎng)殖業(yè)收入;四是解放勞動力,大幅增加了勞動力收入;五是提高了農民的生活品質。“如果2003年吉林也有現在土地增減掛鉤的政策,撤村建社區(qū)以后對節(jié)約出來的土地能夠給每畝地補償30萬元,恐怕早就推廣開了。”

        李昌平還表示,八家子村試點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方案設計得過于“完美”,過于傾向于農民,地方政府在其中不僅不能獲取收益,還要倒貼錢;二是方案設計過于“保守”,對農民集中居住后節(jié)約出來的土地沒有激勵政策配套,而這才是推廣不開的根本原因。他認為,土地“增減掛鉤”,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發(fā)展最有效的政策,可以改變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基礎建設靠中央財政,經濟發(fā)展靠引進外資”的尷尬局面。

        11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找到2003年小康村試點主要推動者之一的吉林省某省級部門,該部門農村處一名張姓副處長介紹,當時的試點是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做的,吉林省在8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各選了一個村屯進行,省財政從常規(guī)項目的角度給予了一定的支持,沒有特別撥款,具體的做法每個村都有所不同,都是當地政府和農民協商的成果。

        張副處長表示,該試點項目從2003年開始,2005年底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后,就合并到新農村建設里去了,試點中究竟有哪些經驗還來不及總結,因此在后來工作中慢慢也就沒有再被提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