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91天堂嫩模在线播放,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久久免费公开视频,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日韩不卡在线视频,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中國碳交易市場調查:沒有定價權 淪為賣“碳”翁

2009-12-09 04:26:38

中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仍以CDM項目的場外交易為主,碳交易市場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難題。

每經記者  謝曉萍  吳文坤  發(fā)自北京

        在哥本哈根,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爭論正在繼續(xù)。

        “此次哥本哈根大會很可能只是簽訂一個框架性協(xié)議,后續(xù)發(fā)達國家如何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支持,還需要進一步長時間的磋商。”某外資CDM咨詢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明  (化名)說,中國在國際碳交易(CDM)市場上話語權不夠,國外近幾年來要求中國為減排加大投入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實際上是國外大企業(yè)為自身謀求最大利益。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前幾天,在聯(lián)合國CDM執(zhí)行理事會第51次會議上,中國最終有10個風電CDM項目被拒絕,其余項目進入復審或修改階段。執(zhí)行理事會給出的拒絕理由是,中國調低風電上網電價,可能會導致投資者改變投資動機。

        這無疑是給中國碳交易市場敲響了警鐘。

        “警鐘”響過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仍以CDM項目的場外交易為主,碳交易市場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難題。

國內首筆碳中和交易完成

        11月17日,國內首筆碳中和交易悄然完成。上海濟豐紙業(yè)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濟豐)向廈門赫仕環(huán)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赫仕)購買了6266噸的碳排放量。

        據(j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此次交易中,上海濟豐所買的6266噸碳排放量,全部來自于廈門赫仕在福建順昌洋口水電有限責任公司所開發(fā)的洋口水電站項目。

        據(jù)了解,國內市場上每噸碳的交易價在1~3歐元,碳檢測費、交易費是購買費用的2倍以上。照此粗略估計,上海濟豐花費了2萬~6萬歐元。一家紙業(yè)包裝企業(yè)為何要花幾萬歐元為空氣埋單?

        上海濟豐碳排放項目負責人孫蓓此前對媒體表示,為碳排放埋單,既體現(xiàn)了企業(yè)的社會責任,也是對未來的精心布局。

        在國外,行業(yè)標準掌握在10%的企業(yè)手中,一旦它們建立起“低碳”標準,其他不能達標的企業(yè)將沒有出路,最終被淘汰出局。據(jù)上海濟豐相關人士透露,企業(yè)已有更大的計劃,明年起每年拿出150萬~200萬元,為全國各地子公司碳排放埋單。

眾多企業(yè)追逐CDM項目

        張明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經開發(fā)或協(xié)助開發(fā)了超過150個CDM項目,進入聯(lián)合國CDM項目開發(fā)20強。張明認為,中國企業(yè)布局低碳經濟,更像一個逐利的“土財主”,很多人對這個行業(yè)并不了解,就想掙錢,隨便找?guī)讉€人,弄點錢注冊一個公司,然后來做這個事情,結果很難將一個項目從頭做到尾。

        張明表示,國際金融危機讓很多CDM咨詢機構轉行了,因為他們很多項目沒有注冊成功,資金得不到補充。“目前國內專門做CDM咨詢的估計有上百家,但真正有實力的不多。”國內企業(yè)的差距主要是對國內外特別是國際政策動向跟蹤不及時,且沒有一個合理的鏈條。

        天壕節(jié)能科技有限公司CFO助理兼碳資產管理部經理彭芳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公司從2007年就開始關注余熱發(fā)電方面的CDM開發(fā)。

        “我們目前在做兩個項目,都是玻璃余熱發(fā)電的,本月將到發(fā)改委過會。”彭芳菲介紹,之所以做玻璃而不做水泥,是因為類似于水泥余熱發(fā)電這種成熟型且本身就能帶來利潤的項目,很難在聯(lián)合國EB(注冊審批機構)上通過。玻璃余熱發(fā)電由于技術難度較大,通過的幾率大一些。

        據(jù)了解,CDM項目通過發(fā)改委的審定后,還需報聯(lián)合國EB核查,得到許可后,才有資格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交易。

聯(lián)合國EB掌“裁決權”

        彭芳菲介紹,今年6月,發(fā)改委曾對余熱發(fā)電CDM項目有一個指導價,約為8歐元/噸(一噸最低要賣8歐元),現(xiàn)在均價在9歐元/噸左右,目前公司裝機規(guī)模9MW的余熱發(fā)電年排量4.5萬噸,按8歐元/噸算,大概是300~400萬元。“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不過,彭芳菲也表示,一個CDM項目的周期,從立項到最終通過聯(lián)合國審批,一般是18個月,“現(xiàn)在申請的項目越來越多,聯(lián)合國的審批越來越嚴,時間被拉得更長。”

        張明也表示,在碳交易上,最難的程序是在EB那邊。“三天兩頭改規(guī)則,讓CDM項目的申請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上述中國的風電項目被暫停CDM的審批,EB的理由是“懷疑中國政府故意壓低電價,以便于企業(yè)申請CDM項目。”

        據(j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正是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于今年9月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減排“熊貓標準”,并擬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正式推出標準的公測版。北交所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努力使“熊貓標準”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

        張明說,由于CDM項目是先確定買家,前期很多資金都是買家墊付,很多項目不是短時間內能申請成功,甚至可能遙遙無期。因此,規(guī)則的不確定性,有時候會讓賣家、咨詢機構、買家等白費工夫。

中國CDM市場前景不明

        張明表示,現(xiàn)在的CDM市場步入了十字路口?!毒┒甲h定書》在2012年結束后,將會形成一個怎樣的新的碳交易規(guī)則,現(xiàn)在誰都無法確定。而且,新的交易規(guī)則肯定也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磋商。

        “現(xiàn)在中國的很多企業(yè)已經開始考慮是否要退出這一行業(yè),因為前景十分不明朗。”張明說。

        專注于CDM清潔發(fā)展機制的惠誠律師事務所田丹宇律師表示,中國現(xiàn)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權供應國之一,卻沒有一個像歐美那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不利于爭奪碳交易的定價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朱家賢表示,中國處于整個碳交易產業(yè)鏈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場和標準都在國外,中國為全球碳市場創(chuàng)造的巨大減排量,被發(fā)達國家以低價購買后,包裝、開發(fā)成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在國外進行交易。

        對于未來的碳交易市場,張明表示,最重要的還是進一步確定市場秩序,要靠市場的自身來完善,有關部門只需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扶持,將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平臺完全打造起來。

        “可以嘗試把排放溫室氣體的指標分配到各家企業(yè),企業(yè)如果超標排放,就需向其他擁有剩余排放指標的企業(yè)購買。有的企業(yè)排放指標不夠用,有的企業(yè)排放指標又用不完,碳交易市場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買賣排放指標的平臺。”田丹宇建議。

        有專家指出,以后國內自身的碳交易市場發(fā)展將是一個絕對趨勢,因此,需要盡快完善國內的碳交易體系,讓市場充分活躍。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期,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時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到45%。對此,有專家指出,這個承諾為中國碳交易市場提供了新的契機,明年啟動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可能性將非常大。

同步播報

爭食“碳糕”跨國巨頭率先動手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成為資產,具有經濟價值,都是因為1997年  《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發(fā)展中國家主要通過CDM機制參與國際碳排放交易。

        減排的實質是能源問題。發(fā)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結構優(yōu)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因此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較大。而發(fā)展中國家的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這導致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的成本不同,形成了高價差,碳交易市場應運而生。

        碳交易市場究竟有多大?根據(jù)聯(lián)合國相關機構測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動的市場將達到2萬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新鮮的空氣可以變成巨大的財富。這個誘人的“蛋糕”將引發(fā)各國利益的博弈。

        英國機會基金經理厄奇認為,碳排放交易在未來3年內將大幅增長。在歐洲,從現(xiàn)在至2012年,碳排放價格將維持在12~15歐元/噸。如果是這樣,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將會為投資者賺上一筆不小的利潤。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在迅速壯大。來自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和再生能源等行業(yè)的企業(yè),正透過清潔發(fā)展機制,從發(fā)達國家引入先進技術,實現(xiàn)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的。與此同時,將減排所取得的排污權,出售給像富通銀行這樣的碳交易商,或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買家,從而獲得利潤。

        目前,跨國公司已率先行動起來,紛紛通過各種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匯豐銀行推出豬糞回收的新業(yè)務,谷歌投入替代能源開發(fā),華碩電腦的“碳足跡”認證等。

        事實上,綠色供應鏈已形成了新的門檻。日前,沃爾瑪已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驗證,貼上不同顏色的碳標簽。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開始爭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爾瑪直接供應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廠商計算,影響所及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在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大量原材料企業(yè)、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承擔減排責任,否則將拿不到跨國公司的訂單。

        一位沃爾瑪供應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低碳經濟是一塊新的大蛋糕,企業(yè)如果能在低碳經濟發(fā)展的初起階段占一席之地,在新興行業(yè)占得先機,那么它將是未來經濟的領跑者,“不做,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市場淘汰。”

        多年之后,低碳對很多企業(yè)來說,或是一道“生死門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